39.坐而论道不如起来行!
这一章引用了十二句古人说过的话,列举了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双方,它们彼此相异,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从闻道者的表现到数个现今我们依然在使用的成语说起,以看似相互矛盾的观点,说明相反相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原文:(第41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本期)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下期)
课前思考:
1、如何评价「士」这一阶层?
2、孟子为何是气盛太胜的年轻人?
3、「道」=坐而论道不如起来行;
4、朋友有三类:有直、有谅、有多闻;
5、退步也是一种进步;
注释:
上士:上等的士人、优秀的人物。
闻道:听说“道”,这里是指对待“道”的态度。
建言:立言,此指古人所立之言,即古代流行的格言。
夷:平坦。
纇(lèi):崎岖坎坷。
偷;怠惰、疲软。
渝:改变、变节、不坚定。
隅:角落、墙角,引申为棱角。
译文: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积极照着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沉吟忧郁,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以为是空洞无物而加以嘲笑。道若不为愚人所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的格言曾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昏黑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那卑下的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才制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但只有“道”,才善于辅助万物开始,并推动万物走向成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