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秦始皇的文韬武略

秦始皇的文韬武略

作者: 海溪兰蓝 | 来源:发表于2022-10-26 16:33 被阅读0次

    秦并天下后,对于这个版图辽阔的国家而言,如何治理是亟待考虑的问题。

    01 采取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架构

    当时的丞相王琯建议采取分封制,把远离首都的地区分封给嬴政的儿子们,便于镇守边关。

    这个提议被当时的廷尉李斯给否了,这不是又回到周朝了吗?您忘了周朝刚开始还哥儿俩好,几代之后就剩下胳膊粗的欺负弱小了,成天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哪儿还有当初分封时的情分了?曾经的兄弟之邦,最后打得你死我活的,就连周天子都无法阻挡!您可以采取郡县制,通过税赋给予丰厚的赏赐,分钱但不能分权!权利一定要握在您手中!只要不存在可以和您抗衡的力量,那就是安全之策!

    秦始皇对此很是认同,认为天下无休止的战争就是因为各种侯爵、王爵的存在,可不敢再走分封的老路。

    李斯的提议,促成了一个被后来的朝代沿袭了两千多年的政治体制,“天下一统”的概念开始存在于中国老百姓的头脑中。

    郡县制解决了分封制带来的弊端,权利集中在了帝王的手中,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

    02 统一文字——书同文

    接下来,还需要打破长期以来各诸侯国形成的区域文化壁垒,以及建立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些攸关国事民生的制度问题。

    嬴政作为第一次拥有如此广袤版图的天下第一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

    大量的齐楚燕赵魏诸侯国的人民,在短短的十年之间失去了自己的“祖国”,如何尽快让他们认可“我是秦国人”,同时还要遵守秦国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众所周知,我们所居住的很多地方,都是十里不同音。更何况距离遥远的地方,两个人见面,比如一个广州人和一个上海人相遇后,各自操着对方听不懂的语言,虽然连说带比划,不妨碍交流,但是这种沟通方式何其困难?这也是我国要普及普通话的原因,朝发夕至的交通网络已是如此的发达,不能见了面之后却说着各自听不懂的话,感觉就和鸡同鸭讲一样,无法沟通。

    除了听不懂的问题之外,还有看不懂的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文字都不尽相同,比如下边的这个“马”字,在不同的诸侯国“长”的都不同。

    秦国的中央集权制下,想要很快实现政令通达,没有统一的行文标准,是无法推行政令的。

    统一文字,就成为了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

    于是,在秦始皇“书同文”的拍板下,李斯开始了秦国文字的统一工作。

    李斯是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 )人,师从荀子,是秦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接手秦国官方文字的工作后,博采众长,创造出了一种方正圆润的字体“小篆”,得到秦始皇同意后,开始作为官方文字推行,同时废除了其他六国文字。

    峄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李斯书

    后来又采用了一个叫做程邈的小官吏所创造的字体“隶”书,“隶书”的出现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

    程邈的隶书

    不论是当时竹刻书简的繁重,还是从工作效率的高低来看,隶书都要比小篆更容易推广使用,毕竟好认又好写呀!

    隶书也因为这些优点,始于秦,盛于汉,成为了我们今天的汉字原型。

    在秦始皇的认可下,小篆成为了秦国的标准文字,隶书则成为日用文字受到老百姓的追捧,皇帝的诏书和朝廷正式文件采用小篆书写,非官方文件则用隶书抄写。

    自此,基本确立起了官方与民间的表达双轨制。

    文字的统一,让秦国的文化交流和推行政令变得畅通起来。

    统一以及简化文字,不光是解决了国内日常的民间交流和文化交流方面存在的问题,成功帮助秦国加快了“消化”六国的步伐;与此同时,还促使主要使用标准文字作为有效交流方式的各部门官、吏之间,逐渐衍生出了一项影响千年的制度——官僚制度。

    文字的统一,就是夯实官僚制度的基础。

    官僚制度到了今天,几乎就是个贬义词,代表着“高高在上、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做事风格。但是在百废待兴的秦国,此时却代表着自上而下的政令通达,自下而上的财税输送,组织百姓修渠挖河,以及征兵讨伐入侵等等,实现统一管理。

    总之,官僚制度的出现,意味着拥有广袤版图的秦国,真正成为了一个整体。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用来形容官僚制度的出现,完美解决了秦王朝国家政务的问题,很贴切。

    “书同文”是秦国完成消化六国的重要举措之一。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秦始皇的文韬武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efo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