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老太并非没有去过当官的儿子家享过清福,只是这样的清福她无福消受。
正如她所言,儿子是公家人,官越大责任也越大,舍小家顾大家,家就是加油站,加满油继续奔走在事业的路上。
贾老二正是这样的人,因为忙,一年到头也回不了老家几趟,因此,他建议老娘住到省城,和他们一起生活。
贾老太一开始不肯,说自己一把老骨头了,去了也是裹乱。趁现在还能跑能颠的,不如住在乡下自己的老屋肃静。
可经不住老二的再三穿掇,那年贾老太随儿子进了省城。
贾老二尽管官做得大,但单位给分的房子也并不宽敞,一家五口住在两间小平房已经是拥挤,但把老人一人放在老家于心不安。
因为四儿子自小就送了人,贾老太多年寡居在老屋,随着一年年老去,唯一在世的贾老二便放心不下。
厂家属院的平房一排排整齐划一,无奈每家只能有十多个平方的小院落,加上小厨房、煤仓、厕所、小院子被挤占得仅剩一条过道,下班后再放几辆自行车,过道几乎都没有了。
这与乡下宽敞的院子简直没的比,除了一颗粗壮的老槐树,鸡舍,柴房,厕所之外,还能辟出一个不大不小的菜园子,即便如此,空余的院子也比这大了不知好几倍。
贾老太生性倔强好强,即使心中憋屈也不会说出口,他体谅儿子出门在外的不易。只是有点想不通,这大城市里有什么好的?可人们为啥还削尖脑袋往城里挤?据说落个省城户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居住环境憋仄也就算了,让贾老太难以忍受的还有饮食习惯,尤其是早餐。
一大早起床,洗洗涮涮后开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早上的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一家人好像在打战。街头买点油条老豆腐或豆浆对付一顿,然后各自风风火火出了家门。
人去屋空,面对油渍麻花的油条,白花花的老豆腐,贾老太一点食欲也没有。
在老家不赶时间,虽说愿意睡到几点没人问,但贾老太一生勤劳,她最见不得人睡懒觉,更见不得人天黑不睡觉。
几个孙女一到晚饭后开个电视看个没玩,而贾老太习惯于天黑就睡。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典型的农家生活习惯。
她的早餐食谱小米粥必不可少,就小菜吃热馒头。若是夏季秋季,小菜园的时令蔬菜她都吃不完,而冬春就是老咸菜或酸菜对付。
而今住在儿子家里,虽说熬点粥也不算个事,小菜馒头也管够,但一生简朴的她做不出来,有啥就吃啥了。
这样的日子过了半个多月,贾老太就熬不下去了,理由很多,出门全是生面孔,语言又不通,她都快憋成哑巴了。
尤其让她放不下的就是老家院子里的鸡啊,菜园啊,也不知道让孙辈照看的咋样了,她始终放心不下。
二儿子每天忙于工作,也只有在晚上下班回来才能跟老娘说上几句家乡话。除了她,媳妇和孙子孙女都南腔北调的,貌似也聊不到一块啊。
老娘要求返乡,二儿子起初不答应。这有吃有喝的哪里不好了?儿媳孝顺,又不用自己动手做饭,至于生活习惯嘛,慢慢适应就好了。看看你儿子,还不是出来才慢慢适应的?
儿子的话也不无道理,可道理归道理,贾老太心里就是越不过那道坎。
想家,太想太想了。
自此之后儿子发现,晚上下班回来老娘的话越来越少了,然后就是饭量减少,面颊消瘦。没过几天,老娘满嘴生出了溃疡……
贾老二终于妥协了,再不让老娘回去,指不定身体又出什么症状。
听说儿子答应忙过这一阵送她回家,贾老太乐得像个孩子,笑容有了,话也多了,饭量也增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