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分享收获:
“为什么非读书不可?”答案是:因为与其他方式相比,读书是对人格形成最为有意的方法。
书上说:
1. 每一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要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在自己心里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2. 阅读可以将他人的鲜活的价值观汲取到自己的思想中来,从而让自我得到不断的拓展。
3. 读者自己去寻找杰出的先驱者,叩开他的门铃听其教诲,这种训练是通过阅读完成的。
4. 从阅读某一位作家开始,书就像一张网,越撒越开。读者所感兴趣的事情,也开始出现微妙的偏差,但涉及面则变得越来越广,这一点对人的世界观的形成大有裨益。如果只偏爱某一位作家的著作,那么读者的世界观的形成则会有某种局限。
5. 通过阅读来完成经验的确认,对人的认知趋于稳定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6. 阅读能够让人胸襟开阔,从而变得豁达大度并大气沉稳。这是因为读者心中同时拥有好几位杰出人物的原因。
7. 只有通过阅读各种各样的书中的观点和主张,并冷静而客观地对之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一个人的世界观才会日臻完善。
8. 就读书而言,读者并不能直接跟作者进行争论。在阅读过程中有时也会感觉到作者的主张和感性跟自己有多少有些分歧,这也很自然。然而,由于不能直接对其进行反驳,那种感受便在心中保留了下来。一次次不能以语言的形式进行反驳而积蓄在内心的那种东西,过不了多久必然会变成一种力量。有时候当你在读别的作家写的书时,过去阅读中存积下来的某种心结或者说是违和感会迎刃而解。所谓阅读,并不是去听取观点跟自己完全契合的人的意见,而是训练自己将某种摩擦转换成为正能量的行为。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内心才能够包容下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而且随着这种包容性的不断增强,就必然磨炼出我们豁达的胸怀,培养出充满正能量的智慧。
9. 读书也是一样,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不要放弃,而是克制住放弃的冲动继续阅读下去。后面的内容说不定能看懂,也说不定仍然云里雾里。甚至有时候整个段落或者长达几页的内容都不知所云,读下来仍然一头雾水。即便如此,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求索姿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总会得到某种启迪使得阅读的人茅舍顿开。
我的收获:
1. 今天我读这一章,频频产生共鸣,就像书上说的“得到某种启迪使得阅读的人茅舍顿开”,这种感觉很奇妙,很过瘾,让我忍不住的想要读下去。
2. 我的经历告诉我,读书是对人格形成最为有意的方法。我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 他们所能教的东西非常有限,加上我的性格偏内向,这就导致了我的性格十分孤僻,懦弱,自卑,没有担当,遇事就想逃避。
3. 我的改变是从几年前读书开始的,这几年逐渐养成了有信心去做事;遇事会想着怎么解决;少抱怨,不抱怨。
4. 读了这本书让我清楚地意识到读好书的重要性,一本好书,是杰出的先驱者几年或者几十年的心血,而我们通过读书可以聆听教诲,这是其他方法办不到的,只有读书可以。
5. “所谓阅读,并不是去听取观点跟自己完全契合的人的意见,而是训练自己将某种摩擦转换成为正能量的行为。”这句话让我意识到读书要广,不要局限单一的作家,这样没办法形成豁达的胸襟。
6. 还有再一次看到“读不懂的书也要坚持读下去”这个观点。当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别人说我持有的观点是正确的,对我是多大的激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