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1634年)三月,又是一个大比之年。当崇祯看到那些鱼贯而入的考生时,他完全没有李世民那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感想。对于他来说,这些考生都是废柴,都是误我亡国的败类。当然,这个时候他还不知道十年后他将要葬送朱家社稷,自己则会留下最后的嘴炮后终结于老歪脖子树。这个时候他没准还想在败类中找到那么几个不太败类的,用以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明。
此次殿试是由崇祯决定亲自出题,他改变过去殿试那种空而大的试题风格,出的全是针对时弊的题目: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所与共治天下者,士大夫也。
今士习不端,欲速见小。
兹欲正士习以复道,何术而可?
东虏本我属夷,地窄人寡,一旦称兵犯顺而三韩不守,其故何欤?
目今三协关宁,以及登津等处,各宿重兵以防虏也。
奴不灭,兵不可撤,饷不可减。
今欲灭敌恢疆,何策而效?
且流寇久蔓,钱粮阙额,言者不体国计,每欲蠲减。
民为邦本,朝廷岂不知之,岂不恤之?
但欲恤民,又欲赡军,何道可能两济?
即屯田盐法,诚生财之原,屡经条议申饬,不见实效,其故何欤?
至于漕粮为三军续命,马匹为战阵急需,折截挂欠,遂失原额,何道可复?
今虽东虏猖獗,河套有可复之机,边外尽可作之事。但难于东虏窥伺,胡野匮乏。
近降夷继至,作何安插?
插套连合,作何问破?
流贼渐逸郧广,海寇时扰浙闽,剿灭不速,民难未已,兼之水旱频仍,省直多故,作何挽回消弭?
又唐、宋曾以武臣为中书令、枢密使、文武似不甚分。
我太祖高皇帝曾以直厅为布政,典史为佥都,今奈何牢不可破?
尔多士留心世务久矣,其逐款对答毋讳。朕将亲览焉。
试着翻译一下主要内容:
1、跟朕共治天下的是士大夫,但如今士大夫品行不端(说的倒是没太大错),朕想让士大夫们恢复古道,有何办法?
2、女真人的地盘地窄人寡,一旦去攻打朝鲜,三韩不守,这是为什么(还在担心朝鲜半岛,中华统治者的朝鲜情结由来以远)?
3、如今三协和天津、登莱之处朝廷都有重兵把守,导致朝廷军费激增,有何办法消灭后金,恢复疆土?
4、现今流寇蔓延,朝廷缺钱缺饷,一些人不奉公体国,一味让朝廷减免钱粮,朝廷难道不知道抚恤百姓的道理吗?有什么办法既能抚恤百姓,又能充实军费?(既要又要全都要,996社畜都懂)
5、屯田是解决军费的办法,为何总是不见实际效果?漕粮和马匹都是军队所紧缺物资,为何总是被拖欠?有什么办法杜绝此类问题?
6、如今有没有办法收复河套?对于归降的蒙古人如何安排?蒙古插汉部和河套部联合起来了,有什么办法将他们分开?
7、流寇势大,海盗也时常骚扰,加上水灾、旱灾频发,有什么方法应对之?
8、唐、宋之时文武分的不是那么细致,本朝太祖对人才的任用也颇为灵活,有什么办法提升武将的地位?
这八个问题涉及当前军政、外交、用人等亟须解决的问题。朱由检以“策问”的形式作为殿试试题提了出来,一是想获得一种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二是也想发现一些人才。很可惜,这些参加殿试的贡士都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在此种情况下,朱由检只能对科举考试日益失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