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航妈妈来咨询我说,4岁的航航非要闹着出门玩儿,但是外面在下雨,好说歹说都不行,就非要出去,一直哭,不知道怎么应对。
我问妈妈,那,你觉得孩子应该怎么回应你比较好呢?
妈妈说,就是我告诉他下雨了,不能出去玩儿了,他就答应,好的,然后,高兴的在家里玩儿。
我真诚的看着家长不说话,家长有点尴尬的笑了,说,好像这有点强人所难哈?
其实像航航妈妈这样的家长还挺常见,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流氓思想:我拒绝了你的要求,但是你不能哭,想哭得憋着,还得表现的高兴!
但其实,我们只需要仔细一想,就知道,自己的这种要求是不切实际的。我们作为成人,面对别人的拒绝都不一定能够做到波澜不惊,遇到与期待不符合的事情都会不爽,更何况是孩子呢?
那难道,我们就完全不管孩子的情绪和状态,让他哭闹个够吗?当然不是!我们作为家长,在这件事上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首先扭转我们自己的信念,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爱
我跟航航妈妈沟通,为什么下雨就不能出门玩儿呢?如果需要上课,下雨的时候可以出门吗?航航妈妈仔细想了一想,回答说,其实是觉得麻烦,也担心,一旦有一次下雨出门了,以后就收不住了。需要上课,那是没办法才出门的。
其实家长的这种怕麻烦的心态很正常,下雨的时候,孩子需要穿雨鞋,打伞或者穿雨衣,一不小心可能会淋湿,然后就可能生病,一大堆的事儿。但是,其实我们仔细想想,我们并不是不能出门的,当我们需要带孩子上学,我们是风雨无阻的。
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自己的信念,想一想下雨的时候,孩子想体验的是不同的玩儿法,看看天上的雨,听听雨滴在雨伞上的声音,观察一下雨浇湿的路,打湿的花花草草。那么,出门玩儿就变得非常有意义了。我们甚至可以带孩子去体验以后,回家画画或者给家人讲讲下雨的故事。这样一想,是不是会觉得下雨带孩子出门是超棒的教育契机呢?
航航妈妈担心的说,一次两次这样带孩子出去还好,但如果每次下雨都要求出门,就不好了。其实这个问题,是频率的问题。人的精神和体力都是有限的,家长带孩子本来就会比较累,孩子们精力旺盛,中间就会有差距。介于此,我们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频率,我们一周有一次下雨的时候可以出门玩儿,其它时候我们就在家里玩儿之类的 ,让孩子得到部分满足。
二,理解孩子被拒绝的情绪,允许孩子发泄
当然,有些事情是绝对不允许做的,比如包括孩子想玩儿刀,玩儿火,想从特别高的地方往下跳等等。这些事儿,我们给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为什么不行,然后孩子可能会就此理解,就放弃了,也有可能还是会哭闹不停。这时,家长往往容易气急败坏,觉得道理我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为什么你就是不理解,听不进去呢~
但往往这个时候才是考验家长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站在孩子的立场,想想自己多么渴望的一个事情被拒绝时的伤心难过,有时候孩子的持续哭闹并不一定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家长在面对孩子情绪时的反应是“烦躁”“不耐烦”,孩子感受到被“推开”“嫌弃”而伤心难过。
还记得有一次在商城看到一个小男孩儿想要变形金刚,妈妈不肯买,然后孩子开始哭闹,家长开始烦躁,然后威胁孩子说要走。孩子就苦苦哀求妈妈不要走各种哭闹。拉锯战打到最后,孩子的爸爸买下了变形金刚给孩子,结果孩子把玩具一推,只求妈妈抱抱。无奈妈妈也在情绪中,孩子到最后,已经不在意变形金刚的事儿了,一心只想求得妈妈的关注和爱,苦苦的抱着妈妈的大腿。
其实,这就是孩子们的世界。他们最初可能是会因为期待落空或者拒绝而生气或者伤心难过。但是他们最在意的,其实是家长的应对和态度,当家长以一种包容的心理和平和的情绪去面对孩子,陪伴孩子,他们始终可以慢慢从情绪中释放的。
三,给孩子合理的选择,让孩子自己做主和决定
给孩子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孩子自己选择。比如,孩子想要吃冰淇淋,我们觉得不够健康,那么就可以通过控制量和间隔时间来缓冲,告诉孩子不是不能吃,要不就1周只能吃一次,一次只能吃一个小甜筒,要不就1个月吃一个大杯冰淇淋;孩子想要去游乐场玩儿,就告诉孩子,可以去,一个月去一次近的,或者两个月去一次路程3小时以上的,自己任选一种方案;孩子想下楼疯玩儿不做作业,那就约定一周需要完成的量,和孩子一起做计划,如果没有完成,下个月都不能出门玩儿……在这个合理的选择中,家长的引导还是很重要的,既不能给出方案就撒手不管,也不能一直监督着孩子完成,而应该适量放手,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同时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那么这样引导孩子,孩子就更能遵守规则,不那么容易产生情绪和挫败感。
面对拒绝,面对期待落空,每个人都会产生不爽的情绪,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合理的引导,把“流氓思想”扼杀在摇篮中!
原创归公众号 尖叫童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