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6-03南乡子 •端阳粽子香 作者 黄喜才

2019-06-03南乡子 •端阳粽子香 作者 黄喜才

作者: 淡定秋菊 | 来源:发表于2019-06-03 18:04 被阅读0次

     

    2019-06-03南乡子 •端阳粽子香 作者 黄喜才

    南乡子• 端阳粽子香

        作者    黄喜才

    披发吟沅湘,屈子踽踽独彷徨。《怀沙》抱石自沉江,怨望。《离骚》《天问》《九歌》唱。

    端阳粽子香,窗挂艾叶佩香囊。龙舟竞渡众划桨,欢畅。喝罢菖蒲饮雄黄。

    2019-06-03南乡子 •端阳粽子香 作者 黄喜才

      点评:端午也称端五,端阳。过端午节,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习惯,在不同的地域,也形成了绚烂多彩的节日习俗。在节日的当天,在很多地方,要悬挂菖蒲、艾草,要佩香囊赛龙舟,要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咸蛋、粽子等,而且这些习俗也流传到了邻国。如日本、韩国等国家。

      在端午节的传说中,有纪念屈原说。有纪念伍子胥说。闻一多先生曾经著文《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详细列举了上百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他认为,端午的起源于我国古代南方吴越的祭祀,比屈原更早200年。但是,千百年来,民众基于敬仰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源于纪念屈原的影响和范围可能更大一些。

    史料中对屈原的记载来自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嫉恨,被革职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途中,他满怀自己的一腔爱国情怀,写下了流芳千古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也随之灭亡。屈原投江之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船打捞他。渔民把饭团等食物丢进江里让鱼虾吃饱,希望它们不吃屈原的身体。又有人拿来雄黄酒倒进江里,意在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原。这样,每年的五月初五,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就渐渐形成了。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的端午习俗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是楚国人,弃暗投明,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把越国打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相信谗言赐子胥宝剑自刎。子胥本为忠良,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把子胥之尸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吴国百姓感念伍子胥的忠勇,此后每年的端午节纪念他。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吃粽子成为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和标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到了晋代之后,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

    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普遍。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2019-06-03南乡子 •端阳粽子香 作者 黄喜才

    端阳节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被成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成为仅次于春节和中秋节的重大节日。是我国的饮食文化和体育竞技运动的有机结合。

    2019-06-03南乡子 •端阳粽子香 作者 黄喜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6-03南乡子 •端阳粽子香 作者 黄喜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elh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