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邓小平时代》

读书笔记——《邓小平时代》

作者: 莹洁看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18-12-12 19:52 被阅读172次

    本书作者傅高义,哈佛大学中国问题专家。作者倾十年心力写就此书,全景描述了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和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无论是想对邓小平本人有更深入的了解,还是希望了解从文革走向改革开放的历程,亦或是想了解纵横捭阖之术,此书都不可不读!

    全书共有22章,由于时间有限未能全文阅读,以后一定要买一本纸质版再认真阅读一遍。

    邓小平的人生经历

    前六章从邓小平的人生经历开篇,经历了曲折的登顶之路,后又在文革中受到整顿,终于在1977年前后复出。这部分内容我基本跳过了,但对邓复出的过程认真看过。毛去世后,安排了华国锋作为他的接班人,尽管华国锋的资历并不太足够,但他能完全遵照毛的指示,而由于毛当时的影响力太大,也没有人质疑华国锋的权威性。此时,党内的领导层,如叶帅和李先念等人,支持让邓小平恢复工作,但复出之事受到华国锋的一再拖延,害怕他成为“中国的赫鲁晓夫”。不过,在陈云、王震等人的强烈支持下,邓小平还是在十届三中全会时正式恢复工作,主管外交、军事和教育。此时,坚持“阶级斗争和继续革命”的正统毛泽东思想的人普遍支持华国锋,而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改革派则普遍支持邓小平。

    开创邓小平时代

    第七至十二章,讲述的是1978-1980这短短两年的事。这段时期华国锋仍然是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但邓已经获得了实质上的最高权力,并在这两年中为他改革开放的大业做好了外部的一切准备工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此之前,中国将自身牢牢地封闭在“文革”的枷锁当中,与飞速发展的外部世界完全脱节,与美、日之间交集甚少,连毗邻的东南亚也非常害怕中国输出革命。若想发展,单靠自己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必须得到发达国家的支持、以及相对和平的周边环境。

    但是,此时人们的思想还禁锢在计划的牢笼中,一切百废待兴。邓小平的策略是,首先从高层领导开始鼓动出国考察,悬殊的差距会让人有一种切身之痛,承认中国当时的落后。想象一下,当领导人看到国外先进的农业、工业、交通、医疗...眼前的一切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定会在心里暗暗发誓:要推动中国改革、要推动中国发展。因此,邓最先做的事便是革除人们思想上的禁锢。

    当时,苏联还是巨无霸,军事实力可称霸全球,而越南又与苏联合作,对周边国家蠢蠢欲动。邓认为此乃心腹大患,但彼时的国力无力支撑与越南开战,更无力挑战苏联的军事霸权。此时,邓纵横捭阖的外交术开始登场。邓首先走访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提醒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注意越南扩张的企图。但是,这些国家的力量毕竟比较薄弱,因此邓又将眼光投向东北,邓要获得日本的支持。尽管日本当时的首相以及许多日本企业家都愿意为中国发展提供支持,但此前由于抗日战争及长期的反日教育,想要让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思想上的改观并不容易。邓是一个实际的人,为了国家的利益他愿意放下情感上的纠葛,通过他在日本的出行并配合以合适的宣传,中日之间关系开始融洽起来,并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除此之外,在这段时期最重要的事还是中美建交。当时美国与台湾建交,还卖给台湾许多新式武器,但当时的卡特总统希望能与大陆建交。中间的谈判过程非常艰辛,且做的非常保密,仅局限在白宫和北京的少数人中。随着谈判的推进,一些有争议的条款渐渐达成一致,但最终卡在是否对台售武上。最后时刻,邓小平还是拍板建交,他认为尽管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美国仍对对台售武,使得统一台湾变得困难),但这个历史窗口一旦错过就要等待很久,而他已经等不及了。事实上,卡特的继任者里根对大陆的态度并不友好,若未能在卡特任期内建交,可能真的要等待更久的时间,而没有中美建交的这层关系,苏联和越南也会更加威胁到中国的边境和平,同时也更难获得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支持,这些对邓的改革开放大业来说都是必不可缺的。

    在邓小平复出后的前几年,在思想上他通过鼓励国内的专家和领导出国考察,深刻感受国内当时的落后状态,将人民的思想从“文革”中解放出来;在教育领域恢复了高考制度,将“才”作为选拨大学生的主要标准;在外交领域争取美、日等大国的支持,会吸收、学习现代科技、管理等做好铺垫。当这些准备工作渐渐就绪,邓需要推动国内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时,他也需要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新的领导班子了。在这段期间,邓也在渐渐削弱华国锋的权利,同时领导层及知识分子中也意识到毛在文革和大跃进中所犯的错误,政治气氛向邓这一侧靠拢,最终在不发生权利争斗的情况下实现了权利的交接。告别了毛泽东时代和华国锋,邓小平终于迎来了他的时代。

    邓小平时代:发展和挑战

    第十三至十九章,讲述了1980年代波澜诡谲的改革开放历程,谋求统一台湾、香港的努力,军事现代化的准备,和政治的潮起潮落。而在第二十至二十二章,则讲述了邓小平时代的挑战,包括1989年北京发生的事、权利的交接、国际政治格局的巨变,并最终以邓小平的南方之行、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收尾。

    这部分我看的比较粗略,只说说印象较深的部分。改革开放首先在广东和福建进行试验,一来由于广东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当地自古以来的贸易基础,二来也是因为离北京比较远,所谓天高皇帝远,在此试验,即使失败也不至于影响到北京的根基。不过,尽管邓小平已经成为最高领导人,但改革开放的努力常常被保守派认为是走资本主义的路线,因此阻力依然重重。邓并没有以自己的权威来说服,而是派去了习仲勋、谷牧等得力干将,并暗地里鼓励他们放手干,做出成绩后人们自然会做出选择。“不争论,放手干”,这似乎成了邓做事的风格。另外也让我非常有感触的是,习仲勋、任仲夷等几任广东省委书记在保守政治逆风的重重阻力下,依然扛起所有责任,为发展愿做出自我牺牲的精神。

    同样的套路也适用于农村改革,彼时在集体制的公社模式下,老百姓常常吃不饱饭,粮食严重短缺。一些当地领导也在地区试验人数更少的生产小组等模式,而在安徽,很多人因吃不饱饭而饿死,省委书记万里试点将生产单位缩小至户,在随后几年取得了大丰收。邓虽然鼓励这种做法,但也没有公开支持,而是先在一些地方做试点,取得成绩后再宣传效果,让各地效仿;在宣传时也说是“让吃不饱饭的人们探索一条活路”,以尽量减少保守派对反集体制的抨击。粮食丰收、人们吃饱饭后,有了富余的人力,乡镇企业和个体户渐渐发展起来,这每一步的推进并非在改革初期即有思路,也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而邓的思路就是鼓励尝试、想方设法让老百姓富裕起来。

    这段时期,以邓为首的改革派迫不及待地谋求发展,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通胀、腐败等种种问题,在看的过程中我也常常感慨邓的政策有些冒进和急于求成;而以陈云为首的计划派则处处谋求平衡,希望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保持财政平衡。因此,这十年间也是两种力量不断博弈的过程,当时政府还不懂得宏观调控,改革派和计划派的博弈常常走向两个极端,带来经济的大幅波动。不过,总体说来,农业、工业的基础在这段时期逐渐发展起来了。

    当然,邓掌权的时期也是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时代。这段时期邓在外交上谈成了收回香港主权的事宜,但与此同时,邓1986年急切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激起同年学潮;1987年急切提出全面价格改革,导致物价飞涨……胡为前者埋单,赵为后者背锅。不过,从邓开始,中国最高领导层有了任期制,自中国十三大后,邓就开始退居二线。

    90年前后,国际政治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内的经济政策也趋于保守。尽管邓已经退休,但他还是希望借南方之行以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于是,邓便以“家庭度假”的理由,从北京一路南下,与途径的一些省份领导人谈话,鼓励发展。最重要的是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邓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深圳发展的成果也得到了广泛的宣传。而在上海,邓也鼓励当地官员开发浦东,带来了上海90年代的大发展。在接班人问题上,邓选定了改革开放的积极支持者江,并将年轻干部胡安排进了政治局常委,于此,邓小平思想得以在未来的二十年中得以一脉相承。

    阅读感悟

    本书真乃鸿篇大作,值得反复阅读,短期内的感悟还不够深刻。从邓的性格来看,他有些急躁,敢闯敢干,但太过冲动也易导致冒失,在80年代后期也因此犯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其次,邓任人唯才,并不会把与他的私交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在周围人的印象中非常严厉(且邓非常反对个人崇拜)。

    在思想政治上,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为民主设限,因此在民主思想上的开放度其实是比较有限的。在外交上,邓坚决维护党的权威和国家主权,这是不容侵犯的底线。

    回顾邓小平时代所发生的主要大事,我认为邓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外交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邓能够分清轻重缓急,在关键时点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并且也有足够的政治技巧来推进。而在政治改革方面,邓认为他需要集中的权利以推进经济的开放,而后者是他认为更迫切和重要的,因此并没有过多的民主和分权。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不妨好好地阅读《邓小平时代》。回顾历史,思考未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邓小平时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elj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