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照这套经典里的中国,是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先秦以前的,作了一次全面介绍和梳理,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感兴趣,无瑕也欠缺古文功底的现代人。我们这一代人,正好处在中国文化断层的特殊时期 ,这不是个人能决定的,回溯自己的历史和渊源,这是每一个有思想人的必然选择,但怎么读和读了能理解多少,怎么去理解,就跟每个人的阅历,知识储备都息息相关。
这套包括《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庄子》《墨子》《孟子》《老子》《荀子》《战国策》经典导读,简明概要,既介绍了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又细述了主要思想和内涵的文化精神。对其优缺点也有作者的判断,全套读完,对传统文化的渊源,虽不算登堂入室,也能稍窥门径,明其概要了。
《尚书》周朝对商灭亡的反省和审思,是代表周代文明价值的经典,但因年代久远,存在不少后世伪作。
《诗经》三千年的民歌,是古代贵族子弟的接受教育基本教材,是反映庶民生活的切片。风雅颂和赋比兴是后人在注释诗经时作的分类。中国文字在转用于记录,传抄语言之前,已经确立了其神圣性。诗经多四言,在诗经成文的时代,用文字来记录声音的经验,还相对短浅,尚未完全定型,影响所及,中国文明中以声音为主的文学表达,一般都比较短小。
《左传》春秋五霸崛起的时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是封建秩序的黄昏。谁在维持传统秩序,最后的尊严? 春秋时期有一种很特殊的人格典型,重原则而轻生命。这种刚烈,舍命奉原则的个性,在往后的历史中,虽偶有闪现的例子,然而整体看来,汉朝以下,普遍在中国社会消失了。
《论语》《孟子》《荀子》儒家的三大奠基者。封建秩序是以亲族人伦的扩张来作为社会人际互动准绳。周礼存在的意义,在于节制人的自然欲望与冲动,让人离开动物本能。孔子教育的最大宗是礼,他反复强调的,不是复杂琐碎的礼仪规条,而是彻底理解,掌握,进而内化礼的精神。孔子是所有人的老师,其最伟大处当在把高高在上的王官学变成了有教无类的知识普及,他不仅将贵族教育普及化,扩张人格与品德的基本养成,又将这套贵族教育的外在形式予以内在化,强调人的自我精神觉醒与修养锻炼。
孟子讲仁义,荀子讲礼义。孟子的义是源自人的自然感情,是从人伦感情推演出义的判断。荀子的义是来自已有的礼仪规范,需要学而守分。孟子名大,荀子才是儒学主流的真正塑造者。
《墨子》春秋时期,封建秩序崩溃,孔子开出的药方是要寻回以前的周礼传统。封建秩序是建立在“亲亲”的架构上,按照亲属关系远近来决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义,墨子就提出了与此彻底相反的兼爱,每个人爱人如己,爱邻人如爱家人。兼爱的立场是反封建,反周文化,其崇敬的是上古时期的夏禹,是其治水,劳动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刻苦精神。
《庄子》《老子》,庄在老前。庄子希望让人看清楚自己原本所处的不过只是个蚂蚁窝,从而生出心胸和志趣,离开蚂蚁窝,开放地体认蚂蚁窝外的世界。老子却是整理了蚂蚁窝以外广大世界的道理,放回来教你如何处理蚂蚁窝,在这个蚂蚁窝里变得更强,更好。
《战国策》其选择记录的,不见得是对这个国那个国有重大变化意义的事,而是纵横策士对各国政治,军事的游说和影响。是最糟糕的时代,一群没有绝对是非观念的人,凭借自己的口才,能力,改变个人命运成为时代明星和英雄的故事传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