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作者:丰子恺
内容简介:
丰子恺艺术启蒙系列:正如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所言,“教授成为名教授,有两个阶段:第一,讲义当著作;第二,著作当讲义”,丰子恺先生的教学和创作生涯亦是如此。从1919年到1943年,丰子恺先生先后任教于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上海艺术大学、重庆国立艺专、浙江大 学,从图画教师逐步成为美术教授、知名画家,其讲义先后出版为艺术专著——《西洋美术史》(开明书店/1928)、《绘画与文学》(开明书店/1934年)、《西洋建筑讲话》(开明书店/1935)、《艺术丛话》(上海良友/1935年)、《艺术漫谈》(上海人间书屋/1936年)、《艺术修养的基础》(桂林文化供应社/1941年)——对当时的青年学生是极好的艺术启蒙。
顺着艺术的潮流,丰子恺先生系统地整理了现代西方绘画流派递变的步骤。这其中有润物无声的缓步更迭,也有长久蓄势后的颠覆性爆发,但无论何种变化,艺术始终是一个时代人们人生观、自然观、世界观的表现。所以在丰子恺先生眼中,研究绘画的流派,是兴味深长的一件事。
《美的情绪》选自丰子恺先生早期美术理论作品《西洋美术史》外一种“西洋画派十二讲”。单行本新增图片百余幅,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丰子恺眼中的“西洋画派”。
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现代画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教育家。
1914年,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从夏丏尊学文学。
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
191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
1921年,东渡日本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
1922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
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参加者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人。
1926年,任教于上海艺术大学
1928年,第一部美术理论著作《西洋美术史》由开明书店出版。
1931年,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开明书店出版。
1939年,任教于浙江大学讲师、副教授。
1942年,任重庆国立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
1943年,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
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一生著述甚丰,著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续笔》《缘缘堂新笔》《缘缘堂再笔》,漫画集《子恺漫画》《护生画集》,艺术论著《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建筑讲话》《艺术修养基础》等,译作《源氏物语》《猎人笔记》等。
精彩书评:
壹:
对于何为艺术、艺术何为,余光中说:
有简单的几句话请大家思考。第一句是:造化加速,而神灵放慢,就是说艺术介于天人之间,介于造化跟生命之间。因为造化太慢了,所以要把它加快成为艺术。
比如我们拍电影,拍一朵花的开放,你不会花开多久拍多久,你要把它很快地放出来,这就叫造化加速。
什么是神灵放慢?因为神灵非常神秘,而且超乎我们的想象,所以我们对神说:请您走慢一点让我们看清楚,这就是艺术。
唐朝诗人李贺有句话:“笔补造化天无功。”
笔就是艺术,造化就是自然,无功就是没有用,无效。李贺作为一个诗人,他说造化不够美的,我可以使它更完美,这就是艺术家的自信。
丰子恺先生在《美的情绪》,说过一句话:
要获得鉴别画派的能力,必先有一点绘画鉴赏的素养。这素养越多,对于绘画的理解就越深。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想一想,我们看这个世界,我们看这个大自然,是用我们自己的眼睛看吗?还是借了艺术家的眼睛?
比如我们看到一位女子非常漂亮,就会说西施来了,我们的看法是从哪来的?是历史典故告诉我们的,这就是文化素养对理解的推动力。
再来看后印象派的绘画,大的眼睛,瘦的颜面,夸张却灵动。这派的画家,在当代最为有名,比如塞尚、梵高、高更。而我们看到阳光底下的向日葵,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这不正是后印象派教我们怎么看这个世界吗?
再来看写实派的绘画,取之日常的人生自然,客观忠实的表述。这派的画家,以米勒、库尔贝为代表。帝王、英雄、美人、名士、农夫、乞丐,同等为题材,这不正是那个时代的生活写实么?
所以假如没有艺术,我们几乎很难看清楚这个世界,完全由自我来解释这个世界可能相当困难。
对于西洋画派的变革历史,丰子恺在书中这样总结的:
一,浪漫主义是近代画派画法上第一次革命,从“以善为美”过渡到“以美为美”。
二,写实派是画法上第二次革命,从帝王将相过渡到平民百姓。
三,印象派与新印象派是画法上第三次革命,用色彩的条纹或点纹来画出光与色的大体印象。
四,后期印象派与野兽派是画法上第四次革命。其物象的形状动摇起来,只用粗大的线条描述主观的感受。
了解了画派的变革史,我们在欣赏一幅画就更加全面了。
比如,达芬奇不可能去参加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这幅画绝对不是写实的。在达芬奇这幅画中,中间十二个门徒,分成四个小组,三个一组,其实根据罗马帝国当时的习惯,是没有椅子可坐的,都是坐在地板上,而且不可能有这样的长桌子。这种不可靠,恰恰突出了达芬奇要表达的主题。
再看一些梵高的画。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两种构图,充分表达了梵高本人内心的情愫。十二表示基督十二门徒,他还将南方画室(友人之家)的成员定为12人,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奥两人,一共14人。
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像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称他为向日葵画家,应该是恰如其分。
另外,在19世纪,科学家把天上的彩虹用物理学分析得明明白白,一道美丽的彩虹分析成一五一十的数据,画家对于彩虹的想象似乎幻灭了。
这时候又有新的画派出现了“点彩画派”。他们用科学的意识,把色调分为七原色,任它们在创作者眼中自行综合,故其技法又称为“分割主义”。
回到主题,即使我们平常看电视、看报纸也会找到绘画的灵感,所谓江郎才尽,也就是一个人对于生活不再敏感。
在心有猛虎的年代,每个人都应有一颗不忘细嗅蔷薇的心。能深度地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里的艺术,放慢脚步,用艺术的眼光去目睹这个世界,认真地去欣赏头顶上那一片灿烂的星空。
贰:
初学者若是看艺术类书籍,似乎毫无头绪,大部头艺术通史就很多本,更别说细枝末节了。或许因这个原因,很多人觉得艺术很难理解,更是对艺术的派别分不清楚,渐渐地,心中燃起对艺术向往的火苗也熄灭了。那么,了解艺术,了解画派真的很难吗?其实,并不是。如果你遇见了丰子恺,看过他讲西洋画派,便会对西洋画派有清晰的了解、认识。
丰子恺老先生讲西洋画派的书,便是《美的情绪》一书了。在《美的情绪》这本书中,丰子恺详细的梳理了西方绘画流派递变的步骤。这种递变,有时是无声无息的,有时却是陡然出现的,但无论如何,艺术派别的产生与时代、文化息息相关,也反映了一个时代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自然观。
《美的情绪》一书主要讲述了西洋画派,主要有十二种。简单说起来有:古典派、浪漫派、写实派、拉斐尔前派、新浪漫派、印象派、点彩派、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与抽象派、表现派。
虽然丰子恺在书中提及如此多的绘画派别,但他却写了这样一句:“现代西洋画派中,除了未来派、达达派之外,其余一切画派都不是画家自己的定名,都是评论者所代定的。”关于这一点,在之前看过的《咖啡馆里聊怪咖》一书中,看到了关于印象派由来的原因,那是因为莫奈的《日出·印象》,之所以叫它印象派,是因为这幅画只给了人一种印象。
对于现代画派,在自然主义的系统之下,约有三画派,即:写实派、印象派、新印象派。这三种不同的画派,丰子恺老先生在书中分析了其中区别:写实派注重形的写实,印象派与新印象派注重光与色的写实。而从后印象派开始,人类对于写实似乎厌倦了,从而转向了抽象的绘画,譬如后期印象派的主旨就是人格征服自然。这并非是蔑视自然,而是将自然融入主观中。而在之后出现的画派,也是因为主张及其表现形式不同,才形成了不同的派别。
在总体分析了不同派别之后,丰子恺用轻松易读的语言针对每一个派别详细讲述,除了叙述理论,还选取了与之相对应的画作加以分析。这样讲述的好处是可以让读者方便记忆,轻松理解。譬如在讲述印象派的起源时,他谈及了马奈的外光派,更是谈及他的著名作品《草地上的午餐》。这幅画作当时收到艺术界的冷嘲热讽,但它是一幅正经的画作,这幅画的色彩谐和,所描述的事物也是出自神话故事。马奈利用光与影,绘制出生动形象的女子,使得画中女子更具魅力。
当谈及立体派时,丰子恺先生分析了立体派产生,是推翻根本的大革命,言外之意,立体派的产生是爆发式的出现的。在讲述这一点时,他总结了画派发展的变动。“浪漫派是近代画法史上第一次革命,从传统到注重新趣;写实派是画法上的第二次革命,从耶稣圣母等主题到普通的劳工与乞丐;印象派与新印象派是画法上的第三次革命,从写实到模糊;后期印象派与野兽派是画法上的第四次革命,从客观到抽象。”
阅读《美的情绪》一书,从丰子恺先生详细又易懂的讲解中,就会对西洋画派有清晰的了解、认识。这对于不了解艺术的人来说,也不难。不管如何,了解这本书,如果再去看艺术作品,估计也能从中品味出其中一二了。除此之外,书中配图丰富,作为一本欣赏画册,也是不错的选择。
叁:
1
提到丰子恺,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大多数人听说这个名字,也许也都归因于,之前盛行的鸡汤文字,或是很多热门公众号里,漫画加一行字的罗列,转而带出的十万加转发。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我想很多人对这句话颇为熟悉,有人还把它当做过签名档,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句话就是出自丰子恺先生之笔。
如果你以为他只是个出名的鸡汤漫画散文作家,就太狭隘了。
丰子恺,画家、散文家,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除此之外,他的头衔更是,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
如果你好信儿去翻看他的百度百科,你会感叹一个人怎么可以如此多才多艺,简直就是男神一般的存在。
他在绘画美术方面更造诣颇深。他是美术家协会的理事,他对西洋画派有很专注的研究。他创造的漫画风格,往往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番令人回味的意境。
不光画的好,他写的也好。看过他漫画的人都知道,旁边通常有配书法文字,言简意赅,有趣味又有禅意。正是书法和漫画的结合才让他的作品更加与众不同独具特色。
有艺术才华就算了,他还特别洋气。他留过学,留洋的经历让他的文艺底蕴通过语言得以施展。所以他还是翻译家,著名的《源氏物语》就出自他的翻译笔下。
这些还不够,他还是教育家,在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都当过美术教授,他还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第一次知道他的这些经历看到他的照片时,我真心觉得他应该是那个时代男神级的人物。
他把他人生的智慧都放在了艺术里。
2
如果你完全不了解丰子恺,可以先读读《慈悲的滋味》,从他最得意的漫画散文入手。这里收录了《渐》《大账簿》《秋》等五十多部经典的散文和漫画,足够你先了解这位浪漫有趣的先生。
他的小文很容易读进去,讲真随意翻开一篇都很有收获。你可以在他不经意的日常生活闲谈中,体会单纯的活着的生活哲学,在看似平常的文字中,感受丰子恺的淡定从容与深刻,在他的娓娓道来中,渐渐懂得生活的原本的意义。
不了解他的人总以为,他的文章不过是平淡的生活或者所谓的鸡汤文化,其实大大相反,那是一位艺术家,一位智者的人生哲学。
丰子恺说,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因为有心,哪怕是一盆水仙,也能感悟出一番《生机》。他讲水仙的生机,从一次旱灾,一次水灾,一次冻灾讲起。他说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你可以在《秋》中,看到他对三十岁人生的感悟。在《渐》中体会他说的不知不觉对人的影响力。可以看看他写的西湖,庐山,看看他眼中“悲催”的扬州梦。
他的文字是优美的又哲学味道的。因为师从弘一法师,字里行间漫画笔墨里又多了一份禅意。
他所向往的是散文《东京某晚的事》中所写“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的理想世界。他喜欢从平凡的人与物入手,不知不觉中写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或者现实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乍一看经常不屑一顾的说,写的不就是写日常的吃喝玩乐么。用心读下去,你会发现如果你能把你的日常吃喝玩乐写到如此境界,你也是男神或者女神了。
他的文字每每读起来,都让我在炎热夏日感觉到清凉舒爽。让人有种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惬意。
3
丰子恺说,“人生随处皆不满,欲图解脱,唯于艺术中求之。”
面对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卓越的文艺大师,如果只看到漫画小文,只读过鸡汤似的只言片语就太浪费了。
我曾给很多人推荐过艺术类的书,比如后浪出的《这就是……》系列,比如蒋勋老师关于各种绘画流派的解读等等。
本来只是对某个画家有兴趣,本来只是在某次旅行参观美术馆时看到了某幅喜欢的油画,但了解之后,发现每位艺术家身上独特的地方都让我欣喜。
其实,丰子恺老师对于美术对于西洋绘画的解读更适合我们这些对艺术有着热爱的“门外汉”拿来读一读。
也许你看过蒋勋老师解读梵高,但你未必知道丰子恺先生对梵高的理解。也许你看过《月亮与六便士》知道毛姆眼中的高更,但你未必知道丰子恺先生对这位疯狂“渣男”的解读。也许你亲眼看过很多莫奈毕加索或者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但未必知道在这位艺术大师心里他们有怎样的有趣之处。
如果你喜欢油画,我推荐你读读丰子恺的《美的情绪》。
从古典派,浪漫派,写实派到印象派,新印象派,后期印象派以及后期印象派四大家。还有之后的野兽派,立体派,抽象派,达达派等等。你能想到的欧美著名的画家和代表作在这里都有涉及和呈现。很系统又接地气,很适合我们这些喜欢艺术的门外汉。
这本书几乎涵盖了所有经典的西洋美术流派,通读一遍,你会收获颇多又不觉得教科书那样的晦涩。丰子恺的文字深入浅出,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我建议你可以在这里找你喜欢的艺术家,书里插图很多很精美,找到你喜欢的画,然后有兴趣了再多去了解其他的。
罗素说,人的真实生活不在于穿衣吃饭,而在艺术,思想和爱,在于美的创造和冥想,以及对于世界合乎科学的了解。
4
如果你和我一样,不只喜欢看画,偶尔还愿意尝试自己画一画。我建议你看完《美的情绪》之后看看同为丰子恺艺术启蒙系列的《认识绘画》。
这本相对来说更实用,会讲到很多国内国外的绘画技法,在这里他会告诉你,为什么我们学习各种类型的绘画都要从素描开始。告诉我们如何判断一幅画的优劣,是画得越像就越好吗。为什么说西方美术靠努力就可以,中国美术却全凭天赋?
叶圣陶曾说,“在三十年代,子恺兄为普及音乐绘画等艺术知识写了不少文章,编了好几本书,使一代的知识青年,连我这个中年人也包括在内,受到了这些方面很好的启蒙教育。”
这算是一本关于绘画艺术的启蒙书。我之前在文章里写过,一个人怎么把生活过得充实有趣。其中最有效的一条就是绘画。
我小时候学过一年的国画,但二十几年过去早就忘得差不多了。因为兴趣和对艺术的喜欢,参加过几次零基础油画班,从此越来越爱上画画。
尝试自己画梵高的《向日葵》《星空》,画莫奈的《日出》,画蒙克的《呐喊》,那些经典的都照猫画虎啊来一次,虽然有很多瑕疵,但每次看到成品都特别开心。
每次绘画大概都需要半天的时间,而那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你会发现自己前所未有的专注。不会五分钟一打开社交软件,不会走神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跟不上老师绘画的节奏,不会想太多几乎都专注在笔下纸上,那种感觉特别好。
如果你和我有一样的爱好,或者对绘画有憧憬,这本《认识绘画》再适合不过。
就算你不想亲自画,只是喜欢欣赏,你也应该看一看。
书里会告诉你,怎么去欣赏这些优秀的作品。你会发现,差不多的东西,有的就是经典价值连城,有些却平凡无奇。
丰子恺说,“绘画是以时代精神与文化为背景的,是一时代的人的人生观、自然观、世界观的表现,是画家的思想、人格的表现。故各画派的分别,不仅是表面的差异,不能用一两句话来说明,不是向来不留意于画的人所能一望而知的。所以要获得鉴别画派的能力,必先具有一点绘画鉴赏的素养。这素养越多,对于绘画的理解越深。”
很多人喜欢去博物馆美术馆,喜欢去看画,但大多数不过凭自己喜欢随意观之,真正懂得鉴赏的人不多。在陶冶情操,揣摩艺术的时候懂得欣赏,是最重要的技能。
这世界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5
丰子恺在《美术与人生》里说,“用人工巧妙地配合形状,色彩的,叫作美术。配合在平面上的是绘画,配合在立体上的是雕塑,配合在实用上的是建筑。”
丰子恺关于艺术启蒙的这套书里,还有一本《认识建筑》也很棒。绘画和建筑从来不分家,都是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伟大的建筑,往往能从直感上给人一种启示,使人心暂时远离颠倒梦想的苦恼,回顾生命的本源。
我本身也是个很喜欢研究建筑之美的人,从高迪到贝聿铭,从国外到国内,每次旅行途中也都在各地的建筑中收获颇深。从古埃及的法老陵墓到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其实都蕴藏了很多与之相关的历史,政治,宗教,文化的味道。
丰子恺关于建筑的这本书已经绝版十余年了,这次重新面试,出版社新配了百余幅图片,非常的精美。
为什么古埃及帝王要耗费巨大心力来建造庞大而笨重的金字塔?为什么希腊神殿的柱子上有一道道细沟?为什么早期的基督教堂都建在地下?为什么现代建筑越建越高,却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
在这本书中,丰子恺先生将建筑发展的过程做了通俗浅显的解读,也许读完你会对建筑更有兴趣。下次旅行再参观教堂,地标建筑,或者入住酒店走进博物馆的时候,也许你不再是普通游客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风,而是愿意静静的走在建筑中,体会那种艺术的美。当你有心时,当你懂得鉴赏美时,你会发现,以往看到的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都有了新的感官领悟。
我始终觉得,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不只要看他的经典,更要看他不为众多人知道的作品。想要真的把生活活出艺术和趣味,不只要在表面上照猫画虎,更应该多了解艺术背后的理念。
丰子恺这位艺术家,显然足够给予我们艺术启蒙。这套书,非推荐不可。看完记得回来谢我。
肆:
最近连续看了几本艺术类的入门书,由衷感觉到,外行觉得艺术作品深奥难懂,实际上只是没找到门,即没有找到合适的角度来观看。看不懂,并不是外行缺少欣赏美的眼睛,而是缺少一个好向导。
艺术大师丰子恺就是一位好向导。他在《认识建筑》中用清晰简洁的思路给我们讲明了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脉络,同系列的《美的情绪》则是西方画派的入门指南。
丰子恺在开篇就指出,“绘画是以时代精神与文化为背景的,是一时代的人的人生观、自然观、世界观的表现,是画家的思想、人格的表现”。因此,要理解绘画作品,必先了解画家及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这与《艺术哲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同时,画家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人生经历也会对其个性和三观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反映在其作品中。
时代文化是艺术的土壤,不同的文化特征孕育出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和艺术家,艺术家又将时代的熏陶同个人阅历结合起来,创作出独特的作品。绘画作品不仅反映着画家内心对美的追求,更是整个时代的审美情绪的缩影。丰子恺即以时代文化为主线,梳理了西方绘画流派的艺术特征及其历史演变。
西方画派虽然数量众多、特点不一,却无不反应着时代的进步。
概括来看,西方绘画内容从神话、宗教、君主、贵族,逐渐发展到底层平民。这正反映了早期阶级壁垒森严,人们最初对神、对君主权威完全顺服,完全没有个人意识,也丝毫不会关注被统治阶层的状态。其后思想脱离宗教束缚,逐渐觉醒,才渐渐关注平民,把民众的日常生活纳入考虑范围内,开始在画作中描绘底层。
早期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题材多以宗教画、历史画为主。比如拉斐尔被称为“圣母子像画家”,创作了大量地宗教画,米开朗基罗创作了多幅宗教壁画。及至米勒、库尔贝等写实派,底层民众和自然风景都成为画作题材。米勒的《拾穗者》、《晚钟》等,库尔贝的《碎石工》,都是描绘的底层劳动人民。
绘画形式从客观的形、光、色,到主观的抽象图案。古典派、浪漫派、写实派,都是以客观的忠实描写为主。到了后期印象派,绘画中开始表现主观的内心世界。其后画派分化越来越多,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抽象派、表现派、达达派等,各自探索表达主观内心的不同方法。
以前不管是注重形,还是光和色,清楚一点或者模糊一点,画作所描摹的外形是相对客观的。等到主观思想进入画作之后,形状开始变得不确定,可以是变得歪曲的,甚至是畸形的。客观外形不是重点,想要表达的是主观的情感和感觉,甚至是时间、空间的主观表达,用抽象的色彩和符号来象征主观感受。
西方绘画,题材从神到君到民,从客观到主观,派别从少到多,可以看出,从盲目遵从宗教和君主权威,到关注底层民众生活现状,再到探索内心感受的大爆发,正是时代文化不断进步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个人意识逐渐觉醒并强大起来。这些时代变化,都悄无声息地浸润到一幅幅绘画作品当中。
由此可见,一幅画作,既糅合了画家个人的美的情绪,也体现着时代的情绪。想要体会一幅画作的美,捕捉其想要表达的思想,从时代背景入手,是个不错的选择。这就是丰子恺在《美的情绪》教我们的好方法。
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 免费获取
公众号搜索:pengdiar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