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使一个人以社会人应有的姿态生活,但这现实原则来自于何处?是来自于自己,还是来自于外界,就决定着我们是否拥有“自我”。
那一个人怎样才算拥有“自我”呢?周国平先生给出了两个标志,我觉得解读得很有见地。
一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兴趣,亦即自己安身立命的事业,他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并感到内心的愉悦和充实。如果有,便表明他正在实现“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他的个性,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
“真”兴趣,来自于自己的选择。拿孩子来说,就是孩子的兴趣所向,不是父母的强加。而且能从兴趣中衍生出自己的事业,体会到工作的乐趣。这不就是一种“心流”的体验吗!一个孩子如果有幸发展自己的兴趣成为将来自己的职业方向,允许他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父母视其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他必定是拥有自我的,也一直走在实现自我的道路上。从这层意义上说,拥有自我首先要拥有选择自己兴趣的权利,并获得了发展兴趣的空间。
二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信念,亦即自己处事做人的原则,那是他的精神上的坐标轴,使他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如果有,便表明他拥有“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他的灵魂,一个坚定的精神核心。
拥有自己为人处世的选择和标准,并坚守这份信念,不被外物所左右,这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一个灵魂充盈的人,才会有这样坚定的立场,不会患得患失,内心也是笃定的。我理解这个“真信念”也就是一个人的价值体系,一个人内心的信仰和坚守。
周国平先生又说:
这两种意义上的“自我”都不是每个人一出生就拥有的,而是在人生过程中不断选择和创造的结果。正因为此,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成为怎样的人负责。
阐述完两个标准,周国平先生又回到了拥有自我的出发点,自我并非天生拥有,而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与创造,最终还是归结到“个人责任”上面去了。
的确不错,一个丢失了“自我”的人就像幽灵一般活着,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儿,也不曾想过自己活着的意义,就是机械地被大众裹挟着往前走。
失去了自我,就丢失了自己的本色,所以,我们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活出一个独特的“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