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完成大学影视欣赏课作业那样,我还是看了电影芳华,先看了小说的好处在于不会被影像卷入太深,弊端也在于我很难沉浸其中。
我不知电影被删掉了多少,整体的叙述显得很不流畅,不知这是不是镣铐下的权宜之策,既然无法在影片里淋漓尽致地表达透彻,那么就把一个个问号抛出去,能在年轻观众心里激起几层涟漪就几层吧。历史、人性、生死、青春、爱恋、变迁、伤逝……影片想讲的东西每一个都是本大部头,想说的太多每一个都想抓住结果就成了蜻蜓点水,一飞而过,扎不进去,钻不到心里。
所以在电影里我感受不到丰满的人物性格,体味不到时代变迁命运流转中那些人物身上真正让人唏嘘哀哉让人疼痛让人对芳华怀念的沉甸甸的感觉。确实和小说相比,一部电影能够表现的东西实在有限,与其每一样都抓紧,不如把其中一样东西表现好。
人们都在说电影里最打动自己的画面,我没有被电影特别打动的地方,只有两处我喜欢的场景,一个是开场时何小萍第一次到文工团,大家伙正在排练厅排练的场景。宽敞的排练厅里,有映出曼妙身姿的落地镜,有雨后铺满地板的明媚阳光,有散发青春气息的肉体,没错这里需要用听上去很油腻的肉体一词,就好像如果那些跳舞的女军人不露出一截大白腿而是都严严实实地裹着肥大宽松的绿军衣,你还会觉得空气里洋溢着芬芳美丽的青春气息吗?焦糖、水蓝、大红、军绿、姜黄,时下流行的复古色在那个年代的画面里就叫青春。镜头随着女演员旋转的身体而旋转,那是初来乍到的何小萍的欣喜眩晕,也是有着文工团记忆的一代人舞动跳跃的青春。
另一个场景是,萧穗子暗恋的陈灿用饭盒递给了萧穗子两颗红彤彤的西红柿。柔和的灯光下,对着黑板报的萧穗子咬着新鲜多汁的柿子,一脸少女的幸福甜蜜。鲜艳欲滴的西红柿和绿军装领子边沿的两块红相呼应,多么巧妙的隐喻,欲望满满的有毒的爱情果,碰撞上泯灭人欲私欲高度整齐划一的大时代,这果子当然尝不得。所以你看旁边还站着谁?站着最后和陈灿在一起的门当户对的高干子弟郝淑雯。
我不明白电影里为什么要设置泳装场景,如果说想展现荷尔蒙饱满的青春,完全可以借助小说里男女军人练舞的场景:在酷暑中坚持排练,触碰、搂抱少女纤细柔软的腰肢,以革命的名目,公然而正当。上几个特写,手指、腰肢、浸出汗水的脸颊、湿透的白汗衫,欲言又止的躲闪的眼神,伴着红旗招展和革命进行曲,你想要表达的全都在那里,活蹦乱跳着。
也许冯导是满了自己一个纪念文工团岁月的愿,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又能感受到、懂得了多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