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大师已经离我们远去,有人捧,也有人骂。好坏我无法评说,因为没有那个资格,前人身影,我无法望其项背。李敖的书这是我第一次看,但是他的演讲,他的节目我看了不少。
![](https://img.haomeiwen.com/i1899047/0110cf1445597873.jpg)
《北京法源寺》是李敖七十年代在台湾狱中就开始构思的一篇历史小说。以维新变法前后的事件为历史背景,以北京的法源寺为媒介,非常深刻的描写了晚清的这一历史事件,以及带给我们的无尽思考。小说基本上是尊重历史史实的,在部分地方做了一些艺术化的处理。
其实李敖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并没有去过法源寺,当人们问及为什么没去过法源寺而把这篇小说写的如此好?他说“为什么没有去过能把这个小说写得神龙活现,这就是文学家嘛,就干这个的”。虽然李敖如此说,但也无法掩盖他在动笔之前所做的努力,他首先托付朋友到法源寺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带回了台湾,并且搜集了大量的史料用来了解法源寺的历史。
李敖非常自负,他曾夸口说“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能有勇气说出这样的话就已经后让人叹为观止了,更何况李敖大师并不是一位不学无术之辈。
小说的主角从康有为到谭嗣同再到梁启超,最后到李十力。其中李十力是李敖虚构出来的人物,他自己说在李十力身上有很多人物的影子,“他是三个人的合并化身,就参加两次革命而言,他是董必武;就精通佛法而言,他是熊十力;就为共产党献身做烈士而言,他是李大钊。我把他定名为“李十力”,并在李大刽等二十人被绞名额中加上一名,就是因此而来”。
小说里没有刀光剑影,跌宕起伏的情节,最为精彩的就是里面各类人物在变法、革命过程中对于各种问题的长篇议论,非常具有哲理性,值得我们思考,也是这本书的精华之所在。开头就有康有为和法源寺老和尚对于袁崇焕的讨论,后面又有关于是改良还是革命的讨论,变法失败后有谭嗣同和王五及梁启超关于去和留的争论,最后还有李十力和康有为的争论。
每一次的争论就像是一次哲学论题的讨论,在变法失败后的去就问题上,谭嗣同大义凛然的决定留下来,决定用鲜血唤醒民众。他说他的死是“死事”而并非“死君”,是为他的信仰,为他的事业而死,并非为了以死来劝谏统治者进行维新变法,他说他要用死来告诫世人,腐朽的清政府已经改良不好了,无药可救,只能用革命的手段,他说他要用他的死来告诉世人改良是走不通的,让那些抱着改良念想的人们打消念头。这是何等伟大,是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牺牲精神,慈悲心怀。
![](https://img.haomeiwen.com/i1899047/dd9bfd32d4b83ea8.jpg)
李敖这篇小说“它写男性的豪侠、男性的忠义、男性的决绝、男性的悲壮。但它并不歧视女人,从光绪的珍妃的哀怨、到谭嗣同的闰妻的死别,都可反映出这些,只是它的主题不止于男女之情而已。”小说全是以男性为主人公,唯一的女性就是慈禧那个老太婆,并且还是个坏女人。看完了全书,就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是一种侠客从容赴死的崇高之美。
看《北京法源寺》是我看李敖作品很好的一个开头,他说自己是著作等身,写书一百二十多本,被查封的就有六十九本。一百多本著作中,我不敢肯定本本都是经典的作品,但是《北京法源寺》绝对是一篇有深度,有思想的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