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概况
前年首读《论语》后,佩服不已,如获至宝,遂开始了我的《论语》学习之旅,我现在正读第四遍,真是百读不厌,越读越爱。《论语》才是真儒者在讲经典,这就是经学,中国文化的灵魂。学就学真东西,学有传承的,这就是文化传统。传统很强大,滋润着我们内心却日用而不知。
《论语》者,孔门弟子所记孔子之善言,在孔子去世后,由孔子弟子或者后传弟子陆续编纂而成。
秦火之后,典籍零落,然而文化之种子顽强以生,汉初之时,经典又得以重新面世,硕德大儒执经教授,文脉不断。传《论语》者,后遂有齐《论语》、鲁《论语》、古文《论语》之别,各家传承有序。西汉安昌侯张禹,本学鲁《论语》,兼讲齐《论语》,择善而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后,曹魏何晏等为之作《集解》,流传后世,即今所见之《论语》本。
《论语》共二十篇,每篇各分若干章(由于注本不同,所分章亦不同),每篇往往以本篇第一章之前两三个字(“子曰”除外)为篇名。
自古至今,注解《论语》者甚多。其中久负盛名者,有孔安国注古文《论语》、曹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之皇侃《论语义疏》、北宋邢昺《论语注疏》、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明蕅益大师《论语点睛》、清刘宝楠父子《论语正义》、民国程树德《论语集释》、民国徐英《论语会笺》,近则有钱穆《论语新解》、李炳南《论语讲要》,堪称名著,学习《论语》者所当捧读。
当今社会学习《论语》,若想学入心而于自己身心起妙用,即古人所说之“变化气质”,则当多读前贤之《论语》注释,才能有所契入《论语》,亲近孔门思想,如钱穆先生之《论语新解》,李炳南先生之《论语讲要》。若现代哲人之《论语》注释,只是把《论语》当作学术来研究,很多又流于以文学、哲学来看待《论语》、注解《论语》,终究只是学问学术而已,难以深入心,就更难以起大用,因为《论语》之看不见的灵魂没有被揭示出来,只是徒具外壳,又有何益?
学习《论语》,要有所了解孔门之心法,则能事半功倍,能深入此心。
孔子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信”之一字,是其关键。孔子正是信他之前的圣贤,所以能够融会此前之文化精髓,而贯通后世之文化渊源。孔子只是“述”前圣之思想,而“不作”自己的新见解,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论语》内容众多,然而二十篇之首则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然而所“学”何事?不思考此问题,则找不到学习《论语》之方向。紧接第二章有子就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孔子说曾子:“参也鲁。”然而如此“鲁”之曾参,最终却传承了孔子之道,成为圣人,此处极需思考。试求之第一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之三省,以及“忠、信、习”,正是曾子所示于我们者,敢不深思乎?
所以,《学而》第一篇只是讲了一个“本”字,为人之本,为治之本,为仁之本,为学之本。这一个字也可以说成是四个字,即“孝悌忠信”。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艺,历历分明,李炳南先生讲解《论语》即以此为纲。
颜子问仁之时,孔子答以“克己复礼”,观之颜子“不迁怒,不贰过”、“不改其乐”等处,我们会由衷之赞叹颜子。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观此一章,修身为己则是孔子最真切之教诲。“行有不得”不正是“反求诸己”吗?如果不修为自己,而是纷纷外求,缘木求鱼又有何益?
如上种种,孔子之教人已是活生生的,哪里有古今之别?书有古今,真理没有古今。善读《论语》,则孔子就在目前。
怎么修身?怎么治国?何为礼?何为仁?孔子在《论语》中都有许多开示。
本《论语》概况是在前贤诸家基础上,“述而不作”,只是用工夫整理了一番,看重《论语》的“形神合一”,方便学习而已。学而能进,能进且能用,其乐不可言,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亦此乎?
赵岐曰:“《论语》者,五经之錧鎋,六艺之喉衿也。”如欲通五经,则不能绕过《论语》;如欲深有得于《大学》《中庸》,则不能不重视《论语》。《论语》是“修齐治平”的密码,《论语》是孔子留给我们打开圣贤大门的钥匙,我们能学习《论语》,是我们的幸运。感恩圣贤,慈悲我们这些后辈。
不是我们在弘扬经典,而是经典在拯救我们的灵魂。感恩圣贤,衷心地赞叹。
《论语》总是常学常新的,《论语》是永恒的生命。愿以钱穆先生之两语以作结尾:
《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论语》概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