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里有个文章,讲一个父亲把两个小女儿画成了中式小仙女,里面有一段话:“可能会有人疑惑,想纪念的话,为什么不选择省时省力的摄影呢?父亲说:’妻子也曾为女儿拍过写真,但通常照片拍过后,就很少再去翻阅看了,但画作就不一样,画作更有感染力和收藏纪念意义’”。
其实,很多事仔细想都很有趣。
即使同样是摄影,同样的风景,明明有更好的摄影作品,人们为什么还要自己去照呢?就像小时候放鞭炮,别人放自己在一边观看,无论声音画面,效果完全一样,为什么一定要自己花钱买、自己放呢?
人活一世,需要存在感,成就感,还有依赖感。
关于存在感
无论绘画,还是摄影,只有自己创作一个作品,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抽象点说,改变一个物体的状态,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
改变状态,除了位移,主要是让事物变得有序或者无序。
创作(制作)的过程,是使无序的东西变得有序(熵减),比如小时候堆沙堡、捏泥人,这个过程是快乐的。
破坏过程是使有序的东西变得无序(熵增),比如,把沙堡推翻,让鞭炮爆炸,把气球踩灭等,也是快乐的。
让无序的变为有序的是不容易的,让有序的变无序很容易。
关于成就感
成就感与创作的难度是正相关的,别人不会、不能的,而我做到了,就是有了成就感。绘画的难度要比摄影难,自己照相要比欣赏别人的照片难,也就能获得更高的成就感。
放鞭炮、踩气球没什么难度,但是因为不是谁都有,就成了难度,现在小孩都能买得起,谁也不愿放鞭炮了。就像LV包,当煤老板成打买的时候,很多人就放弃,再去寻找别人没有的品牌。现在有人收藏旧运动员鞋,越绝版越难弄,就越昂贵——这不是贱吗?!
不是谁都“能”和不是谁都“有”,所获得成就感是不一样的。所有不靠自身能力获得的“成就感”,都是虚假的。
关于依赖感
自己付出心血的东西,总是倍加珍惜。用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画出来的画,和用相机照出来的照片,感情上肯定是不一样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付出了心血和时间的事物,就形成了依赖关系,或者驯养关系,就像《小王子》里的小王子和玫瑰的关系。
因为这种依赖,或者关系,凡是消耗自己时间的东西,人们轻易不愿否定。人们不舍得扔掉旧物,就是因为旧物是过去时光的见证,即使旧物已经完全没用。
人们不愿否定的,还有过去的时光。人们总是怀旧,会觉得过去好,往往忘了曾经的苦难。比如当年的知青,往往忘了曾经的不堪,以至于张抗抗不得不说:知青们,请不要再说青春无悔!
我们曾经付出努力和牺牲所做的并为之骄傲的事情,即使被证明是错误的、毫无意义的,承认自己的错误和愚蠢,也是很难的。
放弃曾经的巨大付出,承认自己的奉献是个错误,和在股市及时止损一样困难。
有时反而会强化自己的信念、蒙上自己的双眼。
避免怀旧和积攒旧物,最好的办法是不断寻求新的存在感和成就感。
或者像我一样,把事情想透,放下各种痴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