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社交的源头,是孤独
社交的乐趣,是矛盾,There is double in everyone
社交的共鸣,是概率,刚好你刻意展现的内容,是我想要的
社交的延续,是惊喜,即在意料之外,又恰似情理之中
本文并未严格的按照Jesse的用户体验要素框架书写,而是以产品的架构为依托进行体验分析,故在全局性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所欠之处,望沟通指出,必当自勉学习
基本信息:
体验设备:iPhone 6
系统版本:iOS 10.3.1
应用版本:V 4.5.9
报告大纲:
1、我眼中的nice
2、产品分析
3、产品定位
4、产品架构
--【启动】
--【首页】
--【发现】
--【发布】
--【消息】
--【我的】
5、商业模式浅析
6、思考&总结
1、我眼中的nice:
nice是一款非常注重调性并能保持“克制”的产品。
图片社交,是社交领域的一个垂直方向,具有独特的产品逻辑和产品诉求。随着Instagram,Snapchat等国外优秀图片社交应用的崛起,国内市场也随之出现了诸多此类应用,比如主打记录生活的in记,类似摄影博客的LOFTER等,以及本文的主角-nice。
从市场角度而言,国内市场尚未成熟,垂直领域空间尚待挖掘;从用户角度而言,基数庞大,成长趋势良好,有充裕的引导和教育空间;从需求角度而言,专而精的产品才能更好的满足诉求,大而全的产品终将回归到工具化的本质。
从产品角度而言,nice在同质化的范围,做的更轻,在差异化的范围,做的更深;而nice的“克制”,并不是简单的取舍,而是深度思考后的定位和平衡,此处克制寓意着合理。
Ps:在nice的版本更迭中,有过大胆的尝试,也有过魄力的取舍,诸如“纸飞机”“附近人”“横划浏览”等,在当前的版本中都已经消失。个人认为,以上的产品策略即包含了相应产品时期内的因素,也同样包含了对产品诉求的深度思考,“纸飞机”和“附近人”虽然缩短了地理上的距离,但偏离了nice的以内容为纽带,进一步带动社交的初衷;而“横划浏览”虽然提高了用户对内容的专注度,但损伤了用户获取内容的效率,也同样降低了用户在内容世界的安全感(不知道浏览了多少,不知道还要浏览多少)。
如今的nice,效能方面日渐清晰,效率方面则有更大的蓄力和发力空间
2、产品分析:
Slogan:好赞,我们好像
通过Slogan清晰的阐述了nice的价值观,好赞,赞的是产品的价值,好像,像的是我们将通过nice找到与我们志同道合的人
2-1 产品定位:
nice定位是一款以图片为展示形式,内容为传播介质,面向陌生人的社交应用。主打对图片进行二次编辑(打标签,贴纸等),结合多维度的产品设计,降低用户对内容的认知成本,快速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而进一步建立社交关系,形成圈子
2-2 产品架构:
基础框架:
nice产品框架清晰,很好的诠释了从“我是谁(用户体系)”到“我要什么(内容聚类和展示)”,再到“我能做什么(如何参与)”,再到“我能得到什么(建立内容和人,人和人的关系链)”的产品逻辑。
从获取到输出,形成一个产品的闭环,通过维护,让整个闭环良性运转;同用户需求的闭环彼此呼应:通过“用户”和“内容”之间的交互(获取&输出),获取认同,进而形成关系圈子,使内容在一个动态的范围内进行流转。
产品&信息架构:
通过信息架构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信息流的交互方面,nice做的很轻,各个信息模块的入口很清晰,一方面提高用户在同一流程上的专注度,降低了同一流程上的分支干扰,另一方面提高用户获取内容的效率,有利于各模块指标的转化。
在拆解分析该app的同时,有诸多细节体现了对产品调性的深度思考,将在各个模块的分析中,进行粗浅分析。
2-3【启动】:
·作为一款社交属性的应用,登录/注册前置是基本的产品逻辑
·通过banner的自动轮播,便于用户快速了解产品核心功能
·微信注册的优先级最高:
a、微信的用户基数庞大,使用频次高,可以降低用户登录成本减少抵触
b、二者的用户画像存在重合,微信朋友圈作为一个熟人社交圈子,不便于分享大量的图片,难以满足部分用户晒图,晒个性的需求,而nice恰恰能够为该类用户提供释放环境
c、nice的陌生人社交属性能够和微信形成鲜明互补
·其他方式注册:仅提供了微博&手机的入口
a、微博是集熟人和陌生人社交两面属性于一体的产品,同样以内容为介质建立用户同用户间的联系,在用户画像方面存在重合,故权重相对较高
b、手机登录一方面有利于留存平台自由用户,另一方面为后续服务提供和产品运营提供数据支撑,故权重相对较高,并会在后续产品逻辑的相应节点,进行强化
·已有账号登录:手机为主要方式,加入了QQ登录
a、手机登录一方面有利于用户身份的鉴权,另一方面易建立账号的唯一性,同时在忘记密码的处理流程上更加安全和简便
b、QQ登录的模块权重较低,与QQ的用户画像有关,nice与QQ的用户重合度较低,故将QQ登录仅作为一个辅助路径
·帮助与反馈:本模块的设计,集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于一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提高用户的转化率,并通过特色的功能(例如:点击直接联系客服QQ和点击直接发送邮件)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交互体验,并结合“小心机”设计(联系方式必填),获取用户信息,便于用户维护和运营;美中不足之处在于,联系方式的输入未做合法性鉴权,将导致获取的信息数据中存在干扰项,提高运营成本
2-4【首页】:
·首页主要分为三块:故事模块,好友推荐(可关闭)和已关注好友内容
·故事模块是nice推出的特色功能,在提供了更新潮的玩法的基础上,可以很好的拉动活跃和社会化分享,同时在各种场景的设计中,可以融入一些商业元素,实现变现的需求(例如KTV场景,好乐迪的麦克广告植入)
·特色:在首页任一位置左划快捷进入故事发布页面,即突出了该功能模块的优先级,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用户提供了“Aha moment”,是一大亮点
·好友推荐模块一方面为扩大社交范围提供了支持,可以发现更多“像”的人,进而获得更多认同,并建立可能的社交关系;另一方面为扩大内容范围提供了支持,防止内容方面的浏览疲劳
·关闭好友推荐:个人认为,虽然赋予了用户自己降低信息负载的权利,但在功能的闭环上存在不足,目前只有通过重启应用才能再次开启好友推荐,这样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用户如果想要重新开启好友推荐,就必须跳出现有线程,这样就会增加用户活跃中断的风险;二是用户每次进入都会看到好友推荐,虽然从产品角度而言该策略的优先级更高,但却为始终不想开启好友推荐的用户增加了操作成本,也容易产生用户动作失效的错误认知
·内容展示:采用了feed流的展示方式,并融合了广告,实现商业点的嵌入,在广告数量和质量方面做了很好的处理,用户抵触感较低
a、通过对内容打标签,引发同类用户的共鸣,进而引发对内容输出者的兴趣
b、timeline的展示方式,保证了内容信息的时效性,而最新的内容附着着最近的心理活动,更易在产生共鸣的人之间建立话题,有利于社交关系的建立
c、点赞的优先级高,并通过同样点赞的用户的头像缩略图,形成一种引导,刺激点赞;而将分享功能放到了更多中,则体现了nice对于需求策略的优先级划分,促进用户之间交流的优先级明显高于内容传播的优先级;同时也体现了对于用户粘性和增量之间的平衡;
d、一些思考-1:点赞的成本较低(双击即可实现点赞,同样也是交互特色),所以现在nice上互赞互粉但互不交流的情况很普遍,用户之间很难建立有效的交流,多为“点赞之交”;这里从侧面反映了用户所输出内容的价值问题,不能够大面积的产生话题性,难以触发能够引起交流行为的深度共鸣,即大多数“认同”停留在“还不错”的阶段;另一方面,即便进行了评论,得到回复的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即内容的输出者对输出的内容缺乏责任,更多的在追求量,而非质
e、一些思考-2: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用户成长激励体系,来拉动用户之间的交流;现有用户激励(勋章)更多的是倾向于功能的使用,而如果倾向于用户行为,将对用户粘性的提升有正向的作用
2-5【发现】:
·搜索模块:采用了关键词统一搜索,结果分类展示的设计逻辑,并在输入框中给予了必要提示,降低了用户对于搜索结果的思考成本,易形成点对点的数据认知,符合现在主流的搜索呈现逻辑
·直播模块:对于热门的直播进行了提取展示,并通过引导交互,方便用户初步筛选感兴趣的内容
a、直播的入口在二级页面,可见nice对于直播的试水还是相当谨慎的,并没有快速的铺开此模块,可见对于整体的产品调性进行了深度思考,是在有立场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符合“克制”的价值观
b、二级页面加入了针对直播的运营模块,意在拉动直播用户的增长;近期活动通过打榜发送礼物权限,也是对原有“无礼物”直播的一个破冰,虽然在刺激活跃、增加互动和商业化方面有较大裨益,但有舍必有得,期待后续策略的落地
c、推荐维度:根据观看人数和点赞数进行权重计算,评估直播“热度”并进行推荐;根据发布时间进行“最近”维度的推荐
d、关于刷新:再页面的最底部均没有提供上拉刷新,个人认为是对处于低档位内容的权重考虑和数据加载压力的考虑,为了保证交互体验的流畅,而进行了减法处理
·发布直播:需要进行身份验证
a、同过支付宝的芝麻信用进行验证:对接蚂蚁金服的信用体系,一方面节约较多成本,相比直接通过公安部授权的第三方进行身份验证,该方式可谓是物美价廉;另一方面对于后续的业务合作打下基础,易于获得更多资源支持和政策倾斜
b、直播预设:默认关联微信朋友圈的“小心机”设计,意在最大化的刺激社会化分享;另一方面,对于直播产品,由于开启后需要保持连贯性,故不适合一对一的分享给朋友,更适合一对多的朋友圈形式
·观看直播:支持点赞;支持同直播主的文字互动;支持同房间其他观看者的文字互动;支持查看房间所有人的个人主页,便于了解并进行下一步行为(关注或沟通)
a、无礼物模式:与当今“刷礼物”“刷人气”的直播产品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可以保证用户内容的健康,在没有绝对利益的诱惑下,内容的底线将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基点上
b、一些思考:无礼物模式在用户互动方面表现较差,同样将很难吸引专业的主播入驻;如果单纯的围绕UGC来进行运营,则要求在内容的质量和话题方面有更多投入,同时对于主播的激励需要精益设计,来保证内容的续航能力
2-6【发布】:集成了相册,拍摄和直播于一体,相册的优先级最高
·相册:相比较对当前状态的一个诉求表达,展示经过修饰的一面更符合nice用户的需求定位,而刻意修饰的诉求呈现,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衡量,一般的即时拍摄图片很难满足多元化的修饰需求,所以一方面淡化了时间维度的权重,一方面增加了内容的多样化来源,故将相册的优先级定位最高
·拍摄:集成短按拍照,长按录像的主流功能形式,同样对UGC的形式进行了维度的扩展。此处关于美颜功能的细节设计,很巧妙的满足了部分用户的攀比和虚荣心理,后置摄像自动关闭美颜,不仅强化了用户自己最美的潜在诉求,更适应了后置摄像内容对象的多样化属性(不单是人物,还有很大的景象比例),进而为后续图片的二次加工提供操作空间,产品也同样贴心的在编辑时提供了多元的滤镜,此处细节的设计也同样突出和拉动了图片加工环节的价值
·直播:作为输出性内容,并且处于战略上的重要位置,集成在发布中,一方面确立此模块的价值定位,另一方面增加曝光,可以拉动用户的活跃进而促进内容的生成和沉淀
·一些思考:
拍摄模块并未集成“故事”功能,个人有两方面思考,一方面,故事目前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模块,与现有内容在属性上存在差异;现有内容既要注重内容的质量,也同样注重内容的效率,而故事作为短视频,在质量的评估上不如图片轻量,在效率方面将降低用户浏览内容的效率,减少用户同一时间内触达更多用户的路径数量
另一方面,对于需求的步骤路径是这样的:【寻找感兴趣的内容→产生对内容发布者的了解意向→关注→形成初步了解→产生沟通(可能跨越)→进一步了解→达成有效沟通→建立社交关系】,而“故事”的切入点则是建立在已关注的基础上,而诉求的引爆点更多是感兴趣后的进一步了解,所以与发布整体的起点属性不符,所以并未集成在发布模块之中
目前“故事”模块的入口较为单一,内容沉淀也尚未成熟,个人认为,既然定位于关注好友范围内的互动模块,可以结合到聊天场景下,进行互动设计,毕竟一个功能的目的便是建立起需求和场景之间的连接
2-7【消息】:
消息模块:
·消息模块:仅允许互相关注的用户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且不支持打招呼,门槛的设立,一方面很好的保护了信息接收者的权利,降低了信息负载带来的干扰;另一方面提升了好友之间的关系链价值,将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内容质量的提升,更能够通过有价值的关系链增加用户的粘性,有利于用户的沉淀。社交的用户沉淀本质则是有高粘性的关系链沉淀,如果微信上没有用户的好友,那么即使再优秀的内容,也难以拉动用户长期的粘性。
·表情交互:集成了基础表情和nice表情系列,体现了nice的产品调性。“最近使用”为用户提供了便利,减少了表情的使用成本,提高了聊天的效率。
·表情商店:目前作为nice自营,未来可以参考微信进行表情商店运营,是商业运营的一个方向
·附件交互:目前仅支持图片和拍照两个模块,同样也仅支持最基本的选取发送,并未支持对图片的加工,一方面聊天模块是好友关系从陌生到熟悉转化,交流的内容应该去掉更多的修饰,追求真实;另一方面图片的加工势必影响交流的效率,对于信息的等待接收方,时间差的延长将带来体验上的降级
·一些思考:任何一款社交应用都在聊天模块上借鉴了很多微信的设计,但即便有一款产品把微信的所有功能都搬过来,哪怕做的体验更佳,也未必就能超越微信,因为每一个功能的设计的核心诉求是满足特定场景下的用户需求。结合nice的产品设计,不贪多,做轻量,恰如其分的满足用户间的适度交流场景,不失为一个明智的产品逻辑,做减法往往也是一个寻求差异化的过程,避免同质化,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利好用户的沉淀,建立起用户需求和场景之间的一个映射关系
搜索模块:
·联系人:分为最近联系人和通讯录两个模块
a、该页面对关注用户和互粉用户进行了统一展示,但并未进行类型区分,在辨别的时候增加了认知成本,可以通过icon来标注状态,让信息清晰化
b、最近联系人的鉴权规则为点开聊天页面,即产生联系意向即判断属于最近联系,但实际的交流并未确定发生,该规则个人认为有待优化,因为非互粉用户间是没法办交流的,有效的交流只能发生在互粉用户之间,这里如果能够根据用户之间的关系进行鉴权,将更符合“联系”的本质
c、此处发现一个产品逻辑的冲突,非互粉用户之间是不允许聊天和打招呼的,在个人主页触发聊天时,进行了明确的提示;但通过通讯录点击非互粉用户时,聊天界面却明显的提示“打个招呼吧”,当实际触发时,却无法成功,所以大规则下的小规则出现了背离,可以看出在各模块产品设计对接时存在细节问题,建议及时优化交互,避免歧义
·搜索:
a、在输入内容后,触发搜索前,展示了部分搜索结果,本人借此进行了多轮的尝试,但推荐的搜索结果并未展示出同本人搜索关键词热度方面的强联系,以此初步判定推荐热词结果是根据整体搜索热度(或活跃度)进行的鉴定,同时对官方热词进行了加权处理
b、在触发搜索后,搜索结果根据分词后的匹配权重进行了展示,并通过算法对“加V认证”和搜索热度(或活跃度)进行了权重处理
c、一些思考:搜索动作由用户主动发起,获取的内容目的性强,因此内容结果与用户目标的强关系性就尤为重要,另外搜索是一个轻入口,重逻辑的模块,更应该在搜索过程交互和结果交互方面让用户感觉到快而准,而类似推荐的逻辑应该置于低优先级,相比较下,搜索结果的“有序感”比“无序感”更能营造“产品懂我”的场景
2-8【我的】:
·我的#一级页面:通过留白的设计语言,对各个入口属性进行了聚类和区分,分为个人信息区、用户相关区、社交相关区和设置
·但根据属性不同,各区域的划分聚类还存在优化空间,根据用户行为相关,社交属性相关,信息交互相关进行划分,个人思考如下:
a、将“关注”和“粉丝”聚合为一项,在二级页面进行关注和粉丝的一个切换展示(类似通知二级页面的设计,“通知”和“赞”),这样二级页面的交互形成一个统一;同时将“关注&粉丝”归类至社交属性相关,同“发现好友”划分为一组
b、将“好友动态”和“设置-我赞过的”聚合为一类,在二级页面采用切换展示(同上),同属于用户间的信息交流,并归类至社交属性相关,同“发现好友”划分为一组
c、“通知”属于信息交互,与本页面其他项无强联系,应自属于一区域;而“标签”和“勋章”属于用户行为相关,此二项聚类划分
·二维码:作为用户身份的入口,照顾到了偏熟人社交的需求,但与产品陌生人社交的定位出现相悖,故优先级为低,深路径的设计符合了产品的战略定位,迎合了场景和需求之间的有效映射
·设置:集成账户隐私,通用设置,支持和退出于一体,符合主流设置模块设计;从“邀请好友”的深路径设计,并结合内容的分享路径机制(集成在更多中),可以推断社会化分享并非当前产品时期的主要增长策略,核心策略更多的向内容和体验方向倾斜
·一些思考:“勋章”的出现,意味着对用户的行为开始了虚拟的激励,但在激励的呈现方面还存在不足,目前“勋章”仅作为用户个人角度的封闭设计逻辑,不能有效的刺激用户间的“攀比”欲望,在后续的激励上略显动力不足。另外,针对对用户的激励,目前并未建立成熟可行的成长体系,一方面原因是成长体系对应的“奖励”和产品的上行空间存在“断带”,另一方面原因是公司整体产品矩阵单薄,目前仅有nice和nice for Messenger,产品之间尚难建立有效的交互和拉动
3、商业模式浅析:
目前nice的主要商业收入来源为“广告”,同大多数图片社交应用一样(Snapchat,Instagram,in记等)。而“直播”作为当前市场吸金的宠儿,不失为一个商业发力点,但基于nice的调性,当前直播并未开放礼物功能,虽然保持了nice直播的纯净度,但也大大牺牲了商业收入。
关于商业模式,本人有以下几点粗浅的思考,还望沟通学习
·广告:广告主进行广告投放时,第一关注点是产品的活跃用户,第二关注的是产品的持续增量
a、Snapchat上市后,虽然活跃用户数在攀升,但广告收入却在下降,资本市场看跌,根本原因则来源于持续增量的放缓。基于案例,nice应该未雨绸缪,在用户粘性和持续增长方面投入更大的资源,以取得对竞品的先发优势
b、用户的活跃提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打开的次数,一个是使用的时长;为了解决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抓住核心纽带,即内容,我们需要“降低用户获取有效内容的成本”;基于主旨的考虑,个人认为需要从以下3方面进行分析和设计:
Ⅰ、内容质量:对于用户发布内容进行严格审核,杜绝违禁内容(nice目前处理的很出色);提供更多的图片编辑处理方式,在快速编辑的基础上,力求做精;通过PGC来平衡UGC的不足;
II、内容和用户之间的距离:内容同用户画像之间的过滤与推荐,提高匹配度,降低信息负载带来的干扰;
Ⅲ、用户获取内容时的隐性成本:图片相比较文本将占据更多的流量,而随着直播模块的发力,流量压力将转换成用户的成本压力,我们可以通过和运营商的合作,推出套餐,一方面降低用户流量成本,另一方面同运营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性收入,实现平台,运营商和用户的三方共赢
·直播:直播以视频内容为传播媒介,具有实时互动的特性,相比较图片,内容更具有厚度
a、直播与图片的平衡:直播带给用户的是一段时间内的沉浸,粘性是增长的,但将会影响图片内容的传播,在实施直播策略时,如果处理不当,将使产品定位发生偏移,进而进入视频社交的领域,形成腹背受敌的情况,因小利而失布局,得不偿失
b、直播内容质量的平衡:假如实施通过直播获利的商业策略,则需要对直播内容进行平衡加工,需要吸引PGC的内容入驻,伴生的将是一个完整的利益分配平台和一系列策略,与此同时商业化的竞争将牵扯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所以说直播是轻前端重后端的产品,需三思而后动
c、一些思考:通过产品矩阵的扩充,实现产品矩阵的整体商业化盈利;而各个产品之间可以通过有效的用户激励体系进行交互,这样既保证各自产品坚持自有的战略定位,又可以在资源上形成整合优势,在风险上实现分流止损
·其他: 来源于增值服务。特别版图片编辑工具的付费,伴随用户激励体系的勋章付费(虚荣心理),伴随用户激励的特别授权付费,产品矩阵内虚拟商品的商业化运营等
4、思考&总结:
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从市场竞争环境角度来看,传统社交市场已是一片红海,垂直领域的蓝海已初具规模,相比国外市场的日趋成熟,国内市场也同样需要一个标杆型的产品,个人认为nice具备成为标杆的能力与潜力;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用户既是内容的提供者,又是内容的消费者,哪里于用户有益,用户便会倾向于哪里,所以需要培养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忠诚关系,这一点nice通过长时间的打磨,和对定位的坚守,已然形成了用户忠诚度的壁垒;从竞品角度来看,目前处在竞争范围内的竞品,大家都在同质化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化的战略,均在寻找避其锋芒的打法,竞争基本处于平衡,而对于竞争范围之外的潜在进入者而言,先发优势的存在,是nice的段位优势所在。所以,放眼长远,如果nice能够更好的建立起需求和场景之间的高质量连接,那么即使在同一市场范围内,也一样能够成为处于较高层级上的标杆产品。
笔者在日常使用和体验分析的过程中,也是受益颇丰,仅在文末表示对nice团队的感谢。生活中,将继续贡献活跃,持续关注。
写在最后:
孤独的人寻找认同,并同时认同着其他孤独的人
矛盾的人寻找安全感,希望展现的那一面自我保护好隐藏的那一面自我
概率,是个漏斗,过滤,转化,顺流而下,沉浸其中
惊喜,每一条欧亨利式的内容,和背后每一个欧亨利式的人,驱动着人在各个漏斗间流连,周而复始
-- By To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