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民融合的内涵与发展
1、名词解读
军民融合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可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恩格斯说过:人类在科技上的最新成就,总是被率先运用于军事领域的斗争。后世的人们对此有过很多注解,其中的重要共识则是:运用得好,军队就强盛、国家则富强。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之后,这一共识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军事强国被概括为“军民融合”。从全球范围来看,各主要国家均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军民一体化”(美国)、“先民后军,军民共进”(英国)、“以民掩军、寓军于民”(日本)、“优军后民,以军带民”(俄罗斯)。其中美国推进军民一体化成效最为显著,根据美国国会的研究报告,军民融合给美国国防部每年节约3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其采办费总额的20%以上。目前全球主要军工巨头均已实现军民产品协同发展,并且由民品居主导地位。
2、国内外发展情况
1)美国:军民一体化
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美国的军转民阶段。
二战后,美国政府强调军转民,实行军工科研资料解密,鼓励将国防科技成果和人才转入民用企业。在军工科研所中成立研究与技术应用办公室,帮助军工科研所将国防科技成果转向私营企业。美国电子工业的发展就得益于大批军事科研成果的解密。这一时期,美国坚持“以军带民”,强调国防与国民经济共同发展。1994年,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在《军民一体化的潜力评估》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军民融合”的概念,要求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军民融合作为一项国策被正式确立后,美国对军工企业等部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以军带民,以民促军”政策的实施,将美国国防与国家经济带入跨越式发展阶段。
2)前苏联/俄罗斯:战略转型
苏联时代曾是军民分离模式,军工自成体系,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苏联在僵化、封闭的计划经济约束下,其军工企业完全依赖国家投入,为了维持军备竞赛,政府不得不消减事关民生的经济领域的投资来满足军工企业需要,而一旦国民经济支持不下去,就停止了应有的发展活动,企业只能坐等政府财政预算的投入来“输血”,甚至通过转让已经形成的技术能力,“变卖家当”来勉强维持生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此进行了深刻改革。俄罗斯为改变其军事畸形发展的状况,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军转民。1990年,俄政府颁布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国防工业“军转民”法》,旨在推动俄罗斯军方和军工企业的优化改组,通过对军工企业进行结构改革,减少军工企业数量,发展军民两用高新技术,加强军工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尽快改变军事畸形发展的局面。但因国内政治剧变与金融危机,使俄罗斯国防工业军转民的改革收效甚微,军品与民品分割现象依然存在,军民一体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难以落实,原本强大的军工体系也受到了削弱。
3)日本:寓军于民
二战后,日本军力发展受到种种限制。为恢复战后经济,日本政府强调国家经济依靠民用部,强调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之间没有区别,采取大力发展民间军事工业、成立军民一体化公司、公司内优先发展民用技术、以民用带动军用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推进军民一体化进程。现行的“寓军于民”的军工体系,重视培育民间基础工业的军事潜力,对可生产军品的民企实行优惠扶持政策,注重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人才,扩大民品生产,并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实行政府、军方和民企的一元化协调。日本的寓军于民,为防卫部门创新和采用民间先进技术和产品提供了很大便利。
4)中国:从军民结合到军民融合
建国初期,处于“军民结合”阶段。1958年,毛泽东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方针后,开始对国防科技工业进行管理机构改革,从而拉开了军转民的序幕。这一时期,国防工业与国民经济各成体系,虽然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防工业实行中央与地方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但军队、政府间职能不清,加上国家实行面向国防建设服务的战略,使得国防工业依然独立于民用。
改革开放以来,进入“军民一体化”阶段。邓小平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后,国防科技工业开始实行军民结合,要求国防工业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为经济建设服务,以四个现代化建设带动国防现代化,国防科技工业真正融入到国民经济中。
2007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战略思想,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向“军民融合”阶段。
2013年3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习近平对军民融合发展提出“深度融合”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努力形成基础设施和重要领域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2015年3月,习近平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作出明确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创强军新局面,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自此,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任,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
3、现实意义
军民融合,是兴国之举,是强军之策。和平时期,军民融合步伐越快,越能赢得发展先机;未来战争,军民融合程度越深,越能赢得战争胜利,习主席明确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对中国梦强军梦的深谋远虑,体现了对富国强军的整体设计布局。通过军民深度融合,盘活存量资产,吸引各种渠道资源进入安全领域,促进了创新,加快了武器装备升级换代。军民融合同时解决了原有中国军工资产的效率问题,构建中国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军民深度融合的运行体系,由原来的“输血”转为“造血”,促进军工产业升级。此外,军民融合还把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科技工业相结合,共同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实现军民两部门合作共赢的目标。
在此次建军90周年于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的大阅兵上,就可以看到不少军民融合战略的发展成果,所展示的应急电源车、通信指挥车、后勤保障车等车辆装备,便是出自民营企业之手,成为本次阅兵的一大亮点。我国首艘国产航母研制工作涉及532家配套单位。而这532家单位里,非军工的社会配套单位达412家,占总比的77.4%。这其中,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科研院所甚至高等院校,充分体现了全国协同和军民融合。这样的大协同,不仅有效地加快了国家制造和研发能力向重点装备成果的转化。这些“非军工”的配套单位,也在航母工程的牵引下,实现了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而通过航母工程突破的新技术成果,也将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实现应用。这是军民融合战略的伟大实践。
二、军民融合战略的新布局
1、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成立
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任主任,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2017年6月2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强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突出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加强需求统合,统筹增量存量,同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体系和要素融合、制度和标准建设,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逐步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习近平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各有关方面一定要抓住机遇,开拓思路,在“统”字上下功夫,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深”字上见实效,把军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习近平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强化使命担当,敢于涉险滩、动奶酪,敢于破难题、闯难关,敢于趟路子、辟新径,加强组织管理、政策规划、重大改革、基础建设、试点示范等方面的统筹力度,协调解决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重大问题,推动工作取得实效。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说明推动中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良性互动,确保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是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必由之路。
2、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构想
1)立足国情军情
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路子,把军民融合发展理念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领域全过程。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坚持国家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统一,综合运用规划引导、体制创新、政策扶持、法治保障以及市场化等手段,最大程度凝聚军民融合发展合力,发挥好军民融合对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支撑拉动作用,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
2)改革创新
要以扩大开放、打破封闭为突破口,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推动融合体系重塑和重点领域统筹。要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培育先行先试的创新示范载体,拓展军民融合发展新空间,探索军民融合发展新路子。
3)法律保障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发挥好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加快推进军民融合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工作。要优化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加快调整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从政策导向上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等在军民融合发展上有更大作为。
4)聚焦重点
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采购、人才培养、军队保障社会化、国防动员等领域军民融合潜力巨大,要强化资源整合力度,盘活用好存量资源,优化配置增量资源,发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最大效益,要在筹划设计、组织实施、成果使用全过程贯彻军民融合理念和要求,抓紧解决好突出问题,加快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3、军民融合建设的依托:基础建设
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就要以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为依托,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实施;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原则,科学谋划,健全法规,重点突破。
1)突出规划布局
如在重要战略方向增加优化交通路网规划,满足部队快速机动的需要。将重要战略目标尽可能规划建设于战略后方,及时补全补强不足的地方,以增强国防动员潜力。着眼战略指导方针和未来任务的变化在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中予以充分的谋划布局。
2)满足特殊需要
军事装备不同于民用装备,有许多特殊要求,为此,在重大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特殊要求。比如,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码头、桥梁、隧道和航道等建设,要兼顾大型军事装备的载重、通行需要等。
3)拓展作战功能
新建、改建、扩建、迁建基础设施,在满足民用的同时,应当充分考虑军事需求,采取工程技术措施,拓展作战功能。比如,铁路隧道建设要完善军事运输装卸设施功能,公路建设要考虑军用飞机的起降要求,港口码头建设要考虑军用舰艇停靠的要求,电力和能源、水利设施建设也要考虑未来作战的资源保障需求。
4)预留军事接口
在组织宽带网、移动通讯网络、地理数据库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在确保保密的前提下,应尽量军民合用或预留军用接口,以便安装军事装备。在铁路机车、载重汽车、民用船舶、民用飞行器等大型交通运输工具的建造中,要充分考虑战时加装改造的需要,必要时加装海上通信、卫星定位、防护伪装等装备,以便能快速动员,征召使用。
在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分考虑国防需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一思想,让基础设施建设既要坚决服从国防需求,又要考虑经济利益,使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落实在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分考虑国防需求,既要建立相应的军民融合发展管理体制,更要建立健全相关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军事战略实际的法律法规,统筹制定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军用标准。尤其是社会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更要依靠政策法规这个无形的手形成标准规范予以推进建设,实现既有利于充分发挥民用经济的效益和兼容性,又可以节省国防项目建设和维护的费用。
三、人防部门与军民融合战略
1、发挥南通地区优势
南通市市委书记陆志鹏同志曾在第五期“钱学森论坛”会议上指出,南通注重把军民融合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支持国防事业相统一的重要路径,充分发挥靠江靠海靠上海和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优势,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不少军工单位与南通实现产业协作,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与南通高新区合作成立了航天军民融合产业促进中心,有力地支持了南通的经济社会发展。南通以创新为核心,加快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广泛集聚包括军工系统在内的各领域的高端人才和尖端技术,与南通的本地资源、产业基础优势等形成互补,实现共赢发展。
2016年11月12日,第五期“钱学森论坛”在南通高新区江海智汇园举行。这一国家级论坛首次在江苏举办。论坛以“军民融合再迈新高度”为主题,结合南通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自身条件,瞄准亟须解决的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为南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今年3月26日,2017军民融合项目洽谈暨中国航天科技成果首次发布会在南通高新区举行。这是南通高新区搭建航天国防科研机构与南通企业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推动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一项重要活动。
2、推进人防军民融合发展
人民防空建设具有国防性、公益性和社会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特点鲜明,是军民融合最宽广的领域和最有效的平台。推进人防建设融合式发展,既是新时期人防建设科学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也是人防建设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为科学应对新形势下人防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必须从我国特殊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出发,积极探索适应人防建设融合式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略。
1)从思想上融合
l推进人防军民融合势在必行
首先,推进人防建设融合式发展,是党中央提出的人防建设发展的新战略。当前,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不断深入,各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既为人防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人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增强人防建设的综合效益,突出融合发展重点,不断丰富融合机制,推动人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良性互动。其次,推进人防建设融合式发展,是实现国防和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军民融合的实质是把国防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军队建设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后劲。我们必须顺应时势,既增强大局意识,更加坚决地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又要积极主动地发挥好推动作用,始终把人防建设置于全国、战区的大局来认识,置于本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来研究,提高人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和人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再次,推进人防建设融合式发展,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融合式充分体现新发展观的理论精髓和实质。我们必须在人防建设中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路,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人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的效益最大化。
l推进人防军民融合志在必成
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国民教育持续发展、法制化进程加快、人防战备资源优势逐步扩大,都为人防建设融合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随着各地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大数据战略行动以及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等,人民防空建设已进入一个划时代的发展阶段,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这都为人防建设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姿态,增强信心,振奋精神,自加压力,始终沿着融合式发展的根本方向,坚持战备根本职能,解决好发展速度慢,发展质量不高的主要矛盾,落实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任务,努力在人防融合式发展上求突破、见实效。
2)从信息化上融合
l构建军民融合的信息资源体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也是现代战争的显著特点。国家明确提出,人防建设的根本职能使命是要针对信息化条件下空袭与防空袭特点,围绕健全完善以信息为主导的人防战备体系,生成和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情报预警、指挥控制、综合防护、应急救援和持续发展能力。人防建设要融入信息化建设,应以信息化建设理论为指导,将人防信息化纳入政务、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规划内容,充分利用社会信息科技成果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防指挥通信专网、电子政务内网和公众信息网,在“信息主导防护”的理念指导下努力提升人防设施的信息化含量,提高监控、维护、管理、使用和应急响应的可视化、智能化、精确化水平,着力解决防侦查监视、防精确打击、防电磁毁伤、防信息攻击等重大问题,形成人防信息化的体系能力。
l加强人民防空领域军民融合的预案编制和演练
预案编制和实施是促进人民防空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在人民防空综合预案的编制内容上体现军民融合。为此,必须按照“统一规划、各有侧重、紧密衔接”的原则,对人民防空综合预案与应急预案进行整合与衔接,形成一个整体协调、相互配合、快速有效,集应战应急于一体的预案体系。同时,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军民融合发展的环境条件,职责分工、方法途径、保障措施和预案的启动等要求,为推动人民防空军民融合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在演练的组织和实施上推进人民防空领域军民融合发展。近年来,人防部门开展了一些针对性演练,对于那些目标相近、演练任务相似以及参研部门保障条件相似的演练活动,可以组织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协作,开展应战应急一体化训练,不仅可以促进军地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节约演练成本,提高演练效率,而且能够使各部门、各行业做到任务清、职责清、指挥关系清、处置程序清。2016年11月4日,南通市民防局在江山农化组织人民防空重要经济目标防护演练。演练模拟南通江山农化遭遇空袭,甲醇罐起火、有毒气体泄漏,人防抢险、消防、医疗救护等专业队员在接到抢险命令后迅速赶到现场,实施救援。整场演练持续半个小时,参演人员近百人,是南通市民防局对人防军民融合战略的一次实践。
l加强人防专业队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对县级以上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组建的人防专业队伍做出明确规定,负责组建人防专业队伍的部门,涉及城建、电力、卫生、公安、化工、邮电等各行各业,使人防专业队伍一组建就具备融合型队伍的性质。这些人防专业队伍,平时在各自单位和行业从事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保障,灾害和突发事件出现时,可以担负抢险就在和应急处突任务,战时则可以依法执行防空任务。因此,应把人防专业队伍建设作为推进人防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的重要抓手,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切实按规定建立健全人防专业队伍,按照网络化、模块化编成模式整租现有群众防空组织,优化专业队伍结构,努力实现一支队伍,多种职能;不断探索建立人防部门直接掌握使用的综合专业技术和特种专业力量,充实完善新型专业队伍,大力发展人防志愿者队伍,通过按纲施训、严格考评、强化保障,不断提高其应急应战和服务保障能力,使之真正成为防空防灾的骨干、经济建设的尖兵,并利用其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人防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南通市民防局一向重视人防专业队伍的建设,2016年9月23日,由南通民防指挥信息保障中心和无线电人防专业队组成的南通民防应急通信志愿者队在第五届“民防杯”江苏省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演练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彰显了我市民防局人防专业队伍建设的工作成果。
3)从工程服务上融合
l坚持应战为主
人民防空是国家根据国防需要,动员和组织人民防备敌人空中袭击、消除空袭后果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展示最大限度地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人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防空的各类防护工程,是战时防空袭掩蔽人员、物资的重要场所,也是广大群众切身感受人防保护民生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人防工程在融合发展中仍然是要坚持战备功能为主的原则,人防担负战时防空袭的使命任务不改变,人防工程的战备功能就不能改变。
l融入城市建设,服务民生
城市是现代战争防空袭的重点,人防因城市防空需要而兴起,随城市发展而成长,理所当然要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要使城市建设为人防建设提供支持,积极争取将人防工程、警报建设需求纳入各类城市建设规划,将满足人防需求作为现代城市开发地下空间、建设基础设施优先考虑因素之一。另一方面,人防建设要反哺城市发展。和平时期应最大限度开发利用人防工程,开设商场、仓库、停车库、纳凉点等场所,为繁荣城市经济、增加就业、方便市民生产生活、防灾救灾提供服务。为充分发挥人防工程的纳凉避暑功能,今年7月,我市民防局经多方协调,确定了市区开放的22处人防工程地址,市民们可就近前往纳凉避暑。考虑到夏季人防地下室内虽然凉爽,但湿度较大的问题,今年还首次在各开放地点配备了空气除湿机进行集中除湿,并加大投入,添置或更新了桌椅,配备了免费饮用水、清凉油、风油精、毛巾、电蚊香等纳凉用品。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