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人们现在购物时都会通过手机二维码完成付款,移动支付和聚合支付有着庞大的使用人群,二维码可谓是消费场景的标配。那么,海外是否也和国内一样,移动、聚合支付也是广受欢迎呢?
千差万别
不同于国内,吃个地摊都可以用手机支付。在澳洲,大部分人群在线下场景还是习惯使用信用卡,网上购物时偶尔会使用Paypal。美国的情况也差不多,虽然互联网从美国发源,移动、聚合支付的普及率不高,像在超市购物等线下场景,人们大都使用信用卡,多数人会使用Paypal网购。
在加拿大,几乎没有移动支付的概念,更别说聚合支付了。人们使用信用卡十分频繁,原因是与信用积分制度有关,信用积分是对当地居民财务状况的评估,高积分不仅容易获得贷款,还会获得利率优惠。
日本在移动支付的使用频率上,相对是发达国家中走在前沿的。但是,移动支付几乎是和手机绑定的,安卓系统支持“钱包手机”,IOS系统则使用Apple Pay。虽然各大商超、便利店都可以使用手机支付,但是手续费却高达3%—5%,所以人们更青睐于智能卡付款。
相比在发达国家的门可罗雀,移动支付在发展中国家却是如火如荼。在非洲肯尼亚,有近五成的民众使用风靡非洲的移动钱包M-PESA解决所有支付问题,甚至是购买金融服务。印度也是移动支付市场增长最迅速的国家,移动支付使用市场占有率从2015年的1.5%增加到2016年的8%,势头迅猛。
线下场景空间大
i聚合认为:“从整体情况看,移动支付在发展中国家获得高速发展,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却相对落后,主要是因为使用信用卡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习惯,消费者没有完成向移动支付转移的过程,商家对使用移动支付收款的积极性也没调动起来。”
据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使用信用卡比使用手机支付更便捷。在英国,信用卡大都内置非接触感应功能,小额消费(30英镑以下)无需输密码,信用卡在收发器上过一下就完成付账,而使用移动支付还需要指纹识别,反而不如信用卡来得方便。
根据VISA 2016年的数字研究报告,欧洲的移动支付主要是集中在线上场景,对于线下场景的支持力度略显薄弱。据统计,2015年,整个欧洲只有3%的份额是通过手机在线下店内完成的。Paypal虽然可以在190个国家使用,支持17种货币,覆盖全球1.53亿使用人群,但是局限性明显,主要是用于线上支付场景,线下支持的商家却是寥寥无几。
后发优势
“无现金社会”是未来全球商业发展的大趋势,信用卡和移动、聚合支付是最主要的实现载体。为何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移动支付的发展上,会有如此大的天壤之别?i聚合认为,主要区别有两个因素,一是信用卡文化的底蕴,二是在于推广运营方式。
据英国《金融时报》分析,中国在移动支付的发展遥遥领先于美国,主要原因是缺乏其它可行的非现金支付方式。相比美国,中国的信用卡普及率较低,使用借记卡还需要经过短信或者随机密码等验证方式,流程较为繁琐。而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则要简单快捷,只需扫一扫即可。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同,中国没有积累深厚的信用卡文化,而是从现金支付直接跳到了移动支付市场。移动支付普及率高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类似的特点,移动支付首先方便了线下购物的便捷性,同时可以避免大量现金交易带来的潜在风险。此外,还可以通过移动购买必需品,免去人们长途跋涉的烦恼。
国内移动支付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原因还在于移动支付主导企业的大力推广和市场培育。海外线下消费场景的渗透程度远不如国内,这主要是由于国内移动支付的龙头企业都依赖于强大的场景流量——支付宝之于电子商务,微信支付之于即时通讯。而海外的场景主导方往往是三星、苹果等手机硬件制造商,整合资源辐射范围有限,推广缓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