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治疗的创始人是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上世纪四十年代,他从纳粹的集中营里幸存后,开创了这一心理疗法。基于自己在集中营里的经历,他建立了一个理论,即通过找寻生命的意义与目的,个体能够更好地承受痛苦与磨难。
01. 弗兰克尔其人
维克多・弗兰克尔生于1905年3月26日,1997年9月2日在奥地利维也纳逝世,享年92岁。他早年曾受到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与阿德勒(Alfred Adler)思想的影响,并于1930年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Vienna Medical School)取得医学学位。
1940年到1942年间,他任职罗斯柴尔德医院(Rothschild Hospital)主任,但也就在1942年,弗兰克连同他的妻子、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一起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从这一年到1945年的四年间,他总共待过包括奥斯维辛在内的4个纳粹集中营,全家人除他之外无一幸免于难。

1945年,他只身回到维也纳,根据自己在集中营期间的经历与体悟建立了意义治疗理论并成书出版。1946年到1970年间,他担任维也纳精神疾病综合诊所的负责人,同时也担任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客座教授——在作为神经学和精神病学教授的职业生涯中,他一共写了30本书,跨越五大洲在全球209所大学讲过课,并获得了29个来自世界各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在弗兰克尔去世的时候,他的《追寻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一书已经被翻译为24种语言在各国出版。而他所开创的“意义治疗(logotherapy)”的心理疗法,除了被认为是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之后第三大维也纳学派疗法,也被美国医学会、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和美国心理学会公认为是基于科学实证的心理治疗流派之一。
02. 意义治疗概览
弗兰克尔相信人类是被一种叫做“趋向意义的意志(will to meaning)”所驱动的,它的意思等同于找寻生命意义的欲望。弗兰克尔认为,即使在最为痛苦的情况下,生命也自有其意义,以及生存的动力来自于找到那个意义。
个体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夺走,但有一样东西除外: 人类的最后一项自由——在任何特定情形中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中年的弗兰克尔
上面的观点源于他在集中营里的受难经历,以及他决定从苦难中寻找意义的态度。弗兰克尔相信,对身处的境况已经无能为力会促使人从自身出发进行改变。
03. 意义治疗的六个哲学假设
所有心理治疗流派都各自有一套关于人类个体的哲学假设,意义治疗也不例外。这些假设难以被精确验证,却是治疗得以展开的前提:
1. 人是由身体(body)、心智(mind)和精神(spirit)组成的实体。弗兰克尔认为我们拥有身体和心智,但精神才是人的本质所在。需要注意的是,意义治疗的理论并不是基于宗教或神学,但与之有并行相应之处。
2. 任何情况下生命都有自有其意义,即使是在极端痛苦的环境中。这意味着也许客观上某些境况看起来很糟糕,但从更高层次的视角来看,事情的发生发展自有其内在意义。
3. 人类有趋向意义的意志。意义是人类生存与行动的基本驱力,它使得我们能够承受磨难与痛苦。
4. 任何情况下,人类都有追寻意义的自由。基于个人的经历,弗兰克尔认为,无论外部环境如何,个体都有激活生命的意向性并找寻生命意义的自由——在集中营里,他无法改变让自己备受煎熬的外部环境,但却依然保有选择面对苦难的态度的自由。
5. 使每一个选择都具有意义的前提是,个体对日常生活中各类事务所做出的回应与社会道德标准或自己的良心相契合。
6.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不可被替代的个体。
总的来说,意义治疗流派认为,从本质上看,所有人都是由身体、心智和精神所组成的独特实体。我们各自经历不同的人生境遇,并且一直在不停地寻找生命意义——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任何时候我们有追寻意义的能力和自由。

04. 意义治疗的基本要素
“Logos”在希腊语中是“意义”的意思。“意义治疗(logotherapy)”涉及帮助患者找到个人的生命意义。弗兰克尔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中简要概述了这一理论。
弗兰克尔的理论和治疗基于以下三个核心属性:
1. 每个人都有一个健康的内核。
2. 治疗师的关注重点在于启发他人发现他们自己的内部资源,并为他们提供运用这些内部资源的工具。
3. 人们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和目的,但那并不是完满或幸福的保障。
在此基础上,弗兰克尔进一步提出,生命的意义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获得:
1. 创作一件作品或做一件事情。
2. 体验到某种感受或遇见某个人。
3. 我们对待不可避免的苦难所采取的态度。
第一种方式很好理解,无论是写诗画画还是种菜养花都可以为我们带来某种形式的成就与意义感。当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失去爱妻与双亲在内的几乎所有的亲人,一度陷入绝望想要告别人世的时候,支撑他活下去的就是他那还没有完成的书稿。
对于第二种方式,弗兰克尔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中的阐释是,世俗生活中的自然与人性之美、科学与真理之美都可以是意义的来源;此外,遇见一个人并与之相爱也可以为我们带来生命的意义感(对发妻的爱和思念帮助弗兰克尔度过了集中营里那不堪回首的4年,与第二任妻子的相知相爱则让痛失家人的弗兰克尔得以重获新生)。

获得意义的第三种方式是通过面对并转化无法避免的苦难。这一点可以从弗兰克尔与一位老年丧妻的来访者的故事中得到解释——老者在失去妻子后饱受抑郁的困扰,在弗兰克尔的帮助下,这位来访者找到了失去挚爱的意义:因为先离开的是妻子,所以她不必像他一样承受爱人先自己而去的痛苦。
05. 意义治疗的实证研究
弗兰克尔认为,许多疾病或精神健康问题都是存在性焦虑的某种表现形式,人们为缺乏生命意义感而痛苦挣扎,他将其称为“意义的真空(existential vacuum)”现象(详见存在性抑郁:积极分裂与抑郁的意义)。
虽然弗兰克尔早期的工作重点在于个案研究,但最终各种概念的操作化定义以及临床有效性评估也随着他对方法论的改良而被纳入其中。换句话说,弗兰克尔相信并鼓励实证研究。

目前关于意义治疗的实证与理论性论文年发表已经超过1700篇,被开发出来的相关量表与其他测量工具超过59种。最近,几位研究者对意义治疗的相关研究证据进行了系统回顾,发现意义治疗在以下领域或情况中存在相关性或效果:
生命意义感与婚姻满意度有关
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其人生意义水平较低;
在生命意义感量表上得分越高的个体,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
生命意义感是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预测因素之一;
意义疗法被证实对患有抑郁症的儿童存在可观测的疗效;
意义治疗可有效减轻工作倦怠与空巢综合征(empty nest syndrome);
在癌症病人群体中,高水平的生命意义感被发现可以预测低水平的自杀意念。
不出所料地,总的来说,研究证据表明高水平的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有关。研究者们认为意义疗法可被应用于缓解心理痛苦、罪责感、丧亲的悲痛,以及治疗恐惧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药物滥用、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焦虑等疾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