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为何而活❓

我为何而活❓

作者: Sasa魔女 | 来源:发表于2021-11-01 21:28 被阅读0次

    Russell(WHAT I HAVE LIVED FOR)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

    罗素《我为何而活》

    三种简单而强烈的激情支配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求,对人类苦难不能承受的同情。

    我也总是如此叩问自己,寻求答案。

    来到中年以后,慢慢意识到,罗素上面列的三点,如果跳出二十岁到四十岁的激素作用和日常见识,其实很难能构成一个人、预期寿命为八十岁的人的人生要义。

    首先,爱情很难定义。

    一万个人心里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万个人脑海也就有一万个爱情的定义。如果爱情的定义都不尽相同,那谈何为爱而活?况且,爱总是疯长在激素、多巴胺、活力满满的综合作用之下,十几岁二十几岁为了某个人百爪挠心、血管里热流哗哗的激情时刻,大抵在遇到现实石崩海裂之后,便会消失如灰飞烟灭。

    而所谓的追求知识,现代人则多是依赖于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之类的数据库。

    一大堆熙熙攘攘的见与闻,僵硬地充塞进脑袋,各种呼啸而来的记忆法、笔记工具也在无时不刻碾压人类大脑。掌握了什么知识学习到了什么其实都无暇顾及,尽管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说到人类苦难,这也似乎无法有终解。

    悲悯同情和心如刀绞有什么用?一时的怜悯或慈善也许可以温暖片刻,而之后就没烦恼了吗?先富起来的一些人,贡献出部分能量后,就没差别了吗?人心不足蛇吞象,均贫富之后也许会陷入无人创富的状况。

    那,人到底为何而活?

    通常我们追求的是成功,而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一般有3个标准:

    有钱,有权,有闲

    也有不少人不认可这样的成功:多数人有钱而无趣,有权却作恶,有闲但忧郁。

    可以看出,上面所述的成功仅仅是肉体上的成功,真正的成功,私以为,应该终究追求到灵魂的成功。

    灵魂包含了一个人的全部精神生活。

    爱默生认为,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如果没有灵魂的成功,人们就会面临远远比肉体成功更严重的问题:身体在旅游,眼睛却看不到风景;物质很富有,精神却异常贫穷;得到了权力,却失去了人心。

    不过,虽然现代人对灵魂的成功更为渴望,现实中,灵魂的提升却异常艰难。不少人为了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拼命用知识包装自己、提升自己,甚至花费重金煞费苦心进行“灵修”,但是,灵魂的层次依然停滞不前。

    实际上,如果说肉体成功需要的是外在的标准,灵魂成功需要的便是内在的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

    个人的答案,我要为智慧而活。有智慧,懂思考,提升审美,创造自由的灵魂。

    时光总是一去不复返,在营营役役里,在名利权谋里,在无所事事里,都是一去不复返,那为何不在增长智慧的过程,让灵魂得以安度时光呢?也许在这修炼中突发顿悟,那今生就能升华涅槃,得了极乐;如果没有万一,在智慧上形成不了突破,那每天对这个世界多一点理解,多一些乐趣,也是岁月所赠。小花小草身边小确幸,大起大伏周遭大事件,古今中外,哲史文理,一生可爱多多。

    古人提供了两条增长智慧的道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自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画旨》。“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古往今来,人们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追求,因为这两者都能使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能力。

    读书能明智,实践出真知。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即指“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密不可分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只有积极投身到实践中去,才能够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掌握得是否足够扎实,反省自身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否深刻灵活。

    增长智慧之外,个人的体会是,学会欣赏艺术、与艺术同行,或是灵魂获得自由的捷径。

    黑格尔曾指出,艺术通过可供关照的形象,可以让我们摆脱限制和压抑,获得灵魂解放。因而,当我们欣赏艺术的同时,其实更是在完成对自己灵魂的修炼。

    如果说,审美不仅能让人们在复杂世界拣选意义,获得美的享受,那么,它还有更高层次的效果。在禅宗史书《五灯会元》中,禅宗七祖曾言:“看山还是山才是人生至境”。看风景的最高层次,是返璞归真,洞见内心,得窥心中的风景。

    心中的风景,让人可以超越现实层面的艺术价值,直接“修炼灵魂”。

    从“看不见风景”到“看得见风景”是灵魂的第一个境界,这个境界的人,有艺术修为,能欣赏美,懂得享受生活。

    对灵魂来说,拥有审美的眼光和心灵固然重要,但还只是基础性提升,需要迈向更高级的阶段—拥有创造性精神。

    从“没有创造性”到“有创造性”是灵魂的第二个层次,这个层次的人,聪明、有激情,甚至有改变世界的可能。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能说的,都是不必说的。必须说的,恰恰是无法说的。”艺术家的创造性精神虽然可通过言语进行描述,但最深刻的创造性精神,恰恰是语言无法表达的。

    但凡真诚的艺术,必然忠于灵魂。要获得灵魂的创造性,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在这些伟大的艺术家的传奇经历中汲取力量,更是透过这些作品,感受他们那些“难以言说的”灵魂。

    因此,修炼灵魂的第三个层次,是思考。深刻的思考,藉由对艺术文化的思索,感受获得无法言说的真意,帮自己辨真伪、识美恶,更让自己在人生的迷雾中看见光明,灵魂独立清澄。

    这是,中年的我的答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为何而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eyz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