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多旅途。于是看的书也多了。曾经以为痛快的是买书,痛苦的是看书。现在看来,痛快的是看书,痛苦的是写书评。
十月书单:
《自深深处》奥斯卡·王尔德
《永别了,武器》海明威
《祝,一切安好》合集
《容忍与自由》胡适
《众病之王:癌症传》悉达多·穆克吉
《数学之美》吴军
《自深深处》豆瓣评分8.4
对于没有读过王尔德著作的我来说,很难理解他有多伟大。网上的作者生平与轶事也只能让他在我脑中有个像素风格的形象。
回到这本书本身,这本书的内容中有大段大段对他同性情人的控诉。在他的文字中,这个同性情人大多数的时候厌恶为对方做任何的付出,希望享受最奢华的美食佳酿并且全部由对方买单,以及无法与对方在艺术上进行真正的沟通。我从中看到的是一个贵族出身,无限爱慕虚荣,贪图享乐,自以为精于心计却实则愚蠢至极的集懒、蠢、馋于一身的伴侣。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最终王尔德为他散尽家财,身陷囹圄。深陷感情中的人,或许总想证明自己付出的有多真,而得不到的回应又会让他们陷入疯狂。王尔德在这封长信中,倾诉自己的深情,又控诉对方的绝情,想要证明自己对爱的真,对比对方的丑陋。在最后又渴望为自己的所有付出以及现在的结果找出一个可以安慰自己的途径,于是他在长信的最后说道:“你是抱着向我学习生活之乐和艺术之愉的目的来到我身边的,或许冥冥之中,我是被上帝挑选来教给你一个更灿烂的秘密:痛苦的含义和蕴含在痛苦中的美丽。”
或许在感情中总有那么一类人,不停的问,为何我付出的这么多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以为花上长久时间就可以等到的,其实大概率是等不到的,不要和老天赌命,断,舍,离,然后走上新的路。或许人人都懂沉没成本,但不是人人都舍得割掉它。
可悲的是,在完成这封信之后,那位伴侣似乎并没有给与王尔德任何回应。但是在王尔德出狱之后,他们却又复合了一段时间。出狱后三年,王尔德去世。
在搜索王尔德的生平时,发现他是那个时代的金句之王,也是那个时代的流量之王。 或许生活在这个年代,他会更加逍遥自在。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永别了,武器》豆瓣评分8.3
战争中会遇到什么?死亡。还有什么?或许是爱情吧。亨利是在意大利参军的美国人。他和凯瑟琳的故事开始并不惊艳,或许只是战争中的无聊和悲抑而推动的相互吸引吧。因为一次意外的受伤,亨利获得了银质勋章,住进了战地医院,和凯瑟琳谈起了不同于大环境色调的恋爱。也因为爱情,后来的亨利成为了一名逃兵,经历种种,克服艰难,最终和凯瑟琳到达了瑞士。在瑞士,他们简单幸福的生活,等待孩子的降临。最终,亨利等到了凯瑟琳和孩子的双双离世。这样类似的结局,大约是我记忆中的第三个了。
或许在一些人心中,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吧,在你终于看到希望的时候,给你绝望,在你憧憬的幸福到你眼前时,转了个弯。人生中哪有这么多的顺风顺水,更常见的不过是多灾多难。等你发现了人生的这些特质,你还愿意活下去吗?是吧,而且还要更努力吧。虽然,海明威最后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祝,一切安好》豆瓣评分8.5
又是一本合集。民国的大家们讲述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关于爱情的,沈从文,胡兰成,梁实秋,都写了。
沈从文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虽然他后来出轨了。
胡兰成在在《给张爱玲的信》的最后写道:梦醒来,我身在忘川,立在属于我的那块三生石旁,三生石只有张爱玲的名字,可是我看不到爱玲你在哪儿,原是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岁月空惆怅,而我,终将是要等着你的。然而说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他,和别人结了婚,在张爱玲找上门来时,想的是不愿舍去任意一个,无法给出选择。
这本书共有178页,从87页起,是梁实秋先生的一篇悼念亡妻之文。《槐园梦忆》全文,让我感受到了在那个封建闭塞年代,从自由恋爱到修成正果的不易,更不易的是,五十年的相守,最终成就彼此。家国之难,身体之疾,历经种种,却终是要分隔两界。看着作者回忆两人共同喜爱的诗歌,亦会让人感慨。于是又去查阅了梁老后来的故事,才知晓了后来同样属于他的精彩爱情,七十岁之后的一段忘年之恋。想起苏轼写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对应这篇《槐园梦忆》,似乎特别的切合。
豆瓣上有个有趣的评价说,真没想到,集渣男大成者的胡兰成,(1. 善观察女性; 2. 甜言蜜语; 3. 不怕花女人的钱;4. 死缠烂打;5. 每段皆“真情” ;6. 认错诚恳却不思悔改)居然文笔如此之好。
或许说话、写文本就与真、善没有关联。
《容忍与自由》豆瓣评分8.6
本书中胡先生的文章,放在今日,依然十分受用。甚至有些观点放在现在,依然十分超前,引人思辨。
《我的儿子》“孩子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当然,胡适先生所站的是家长的立场。家长不应以恩人之态自居,对待孩子。所有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在我看来,都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父母和子女终究是相互独立的个体,需要有各自边界。那些市恩的父母,那些说着“我是你爸,我是你妈,我养大了你,你要听我的”的父母,最大的问题便是越了界。而越界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成长,当孩子从需要他们的指导和建议成长为可以独立思考,做出决断的人的时候,他们却停止了成长。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大约说的是,是否学历越高的人,越不孝顺?底下有个答案的总结是,学历越高,则越容易孝父母,而越不容易顺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形成自己的三观、思维方式,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所以即便是在最亲密的血缘关系中,也会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愿意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就越会为自己思考,做出选择,自然就不太容易顺从父母。
《论女子被强暴所污》“娶一个被污了的女子,与娶一个“处女”,究竟有什么分别?”在胡适先生看来,被强暴和被汽车撞伤一样,都是受到伤害,“社会上的人应该怜惜她,不应该轻视她。”“若有人敢打破这种处女迷信,我们应该敬重他。”只能说,经过了这么多年,社会上还是有那么多的人,没有听到胡适先生的话。
只是列举了其中的两篇,这本书的其他文章也都值得一看。或许用其中《为什么读书》里的那句来结尾此段正合适:问题当前,全靠有主意。主意从哪儿来呢?从学问经验中来。
《众病之王:癌症传》豆瓣评分9.1
虽然名为癌症传,但是显然作者写这本书不是为了给癌症著书立传。这是一本讲述所有与癌症相关历史的书,里面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人,许多让人唏嘘哀叹的故事,许多让人义愤填膺的秘闻,还有许多无奈接受的残酷事实。
癌症是一系列的病症,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文献。只是直到近现代,它才被深入研究,被赋予了被治愈的可能。在这些研究和奋斗中有太多人的付出和努力。有些人甚至是突破当时的规则才获得的创新。
乔治·巴帕尼古拉是一个研究癌细胞早期转变的学者。1928年,他发表了癌症的新型诊断方法(巴氏涂片法)的研究。但是被众人轻视,不准确也不灵敏,不如直接用活体组织切片来的好。于是,他花了22年的时间,完善他的研究。每天的生活就是家到实验室,实验室到家,周末在家用显微镜研究,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1950年,他的研究有了突破。巴氏涂片法的作用从发现癌症,变成了发现癌症形成前的症状,即癌症的前兆。经过大规模的实验,巴氏涂片法将宫颈癌的发现提前了近20年,由此基本实现了宫颈癌“从无药可医,到可以治愈”的转变。
他用自己的20年,为所有病患的病状发现争取了20年。
当然这本书,不是单纯歌颂人性光辉的。
在第四部分《预防就是治疗》中,讲述了科学界与烟草商斗争的故事。当科学的研究证实了吸烟与癌症的关联性之后,那些丑陋的烟草商依然用尽各种手段,掩饰真相、抹黑事实、愚弄大众,为的是保证自己的利益。在长时间的诉讼中,有些烟草致癌的关键科研数据,甚至就是从烟草公司自己的科学研究中获得的,让人感到甚是讽刺。现在,我们能在那些烟盒上看到吸烟有害健康是众多有良知的科学家持续斗争的结果,实属来之不易。然而即便如此,现今,仍然有很多人在吸烟,而更可悲的是,吸二手烟会有比吸烟者本人更高的患癌概率。真的很想对那些在密闭空间抽烟的人说上一句,做个人吧。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荐的书,或许是因为当前的我也身处医药的行业,也接触着抗癌新药的相关工作。这个世界很不美好,但是有很多人为了美好而奋斗着,他们和大自然拼搏,也和那些丧尽天良的动物斗争。
《数学之美》豆瓣评分8.9
作为一个学渣,尤其是数学渣渣,每次和别人说起来时,总是说数学是很美的一种学科。很显然,这本书的作者也是这么想的。读完这本书,不光会觉得数学很美,而且会觉得数学可以改变世界。所有的语言都可以变成信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变成一串数字,而所有的数字,那就都归数学管了。这里介绍的数学,不是很多我们接触的三角函数,欧式几何这种,而是更多处理数据的算法。更多的时候,看这本书需要的只是理解其中的逻辑,而不是其中真正的算法是如何操作的。
作为一本科普书籍,我原本以为它会像一本天书,而最后发现,它更像是一幅风景画。告诉你数学世界的某个面是这样的存在,就像那副山河社稷图,如果你愿意,你可以进到画中,看尽它的演变,体会它的奇妙。
后记
因为各种重要的事情而一拖再拖,终于十月的笔记还是出炉了。Deadline和夜色是效率的催化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