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什么是体验式教育呢?广州黄埔体验式教育为您解答!
体验式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培训和教育形式。它最早源自库尔特·汉恩的外展训练学校(Outward Bound),通过野外训练让参加者提升生存和人际能力,改善人格和心理素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体验式教育迅速发展。特别是体验式培训,在提高员工素质方面显示出突出的优势,各种体验式培训机构和公司迅速发展起来。体验式教育在大、中、小学也得到推广。
“体验式”教育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个体经历创设相关的情景,让未成年人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和体验内化形成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在反复的体验中积淀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未成年人在各种体验中主宰自我,修正自己,在与人交往中,在日常行为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构建社会与时代所希望他们拥有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集体意识。
体验式教育的含义:
“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
“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体验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从词源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也需要亲身经历,亲自验证,才能获得科学知识,养成道德品质,掌握技能。
体验式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
坚持"间接体验-直接体验-反思体验-体验内化"等体验方式的结合。
"间接体验"又称为角色体验。采用模拟的社会和生活,为未成年人设计多个角色,模拟农场、工厂、商店、机关和相应岗位的情景,让未成年人去进行间接体验。
"直接体验"是让未成年人克服过去预想不到的困难去完成有关"使命",祛除平日的娇、骄二气。组织未成年人到农场、工厂、商店、机关去体验生产生活,在亲身参与中获得感知和感悟。
"反思体验"就是引导体验者对体验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行为变化、活动过程及效果等进行深层次思考,强化体验效果,促进自我认识与评价。
"体验内化"是体验反思的深化和提升,强调要明确体验活动的外部行为与内部过程之间的关系,借助外部活动促进、深化内部体验。体验可以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品味劳动的艰辛,体验人间的温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体验式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更是发展的主体、体验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
(2)活动性原则。德育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在体验式教学中,要让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活动和其它实践活动。这是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
(3)探究性原则。引导学生探究是实践体验理论的有效形式,“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提倡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课程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个人研究等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生活化原则。《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课程要从脱离儿童生活的状况中转变过来,成为面向儿童生活的课程,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都应当向儿童的生活回归,这是“体验式教育”应该强调的原则。新课程要从过去的理想化、政治化、模式化的框架中走向生活化,让少年儿童在生活中深刻认识社会和自我,从切身的体验中学会识别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并在生活交往中学会做人。
体验式教育实施教学的过程:
体验式样教育包括四个阶段:
(1)亲历阶段。即个体亲身经历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境的阶段。
(2) 形成阶段。即个体对上述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的阶段。
(3)检验阶段。即个体在新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概念或观念的阶段。
(4)反思阶段。即反思已经形成的概念或观念,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并不断产生循环的阶段。
以上为体验式教育的一些简要认知内容。不足的地方还望各位多包涵。
总的来说。体验式教育就是以亲身体会真实或模拟情景的教育方式代替从书面视频等资料了解或他人讲授的一种教育方式。让参与体验式教育的学员以亲身体会的方式去设身处地的思考。从而了解自己在某种情况下的思想及行动过程。不再是书面上的“纸上谈兵”。对比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更加灵活,更加容易激发参加学员的潜能及对新事物的认知了解。
广州黄埔体验式教育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