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天气的原因,我这一整天的心情就像这漫天的大风。我静不下来,就不想去看,往常总是这样的。可这次不同,我隐隐觉得这书和我一样无法平静,无法平静的两人聚到一起,总会让人稍稍舒适些。我想这大概源于我内心深处的一点邪恶的情感——我心里不爽快,也不愿意看到别人太爽快。虽然这种东西肯定是要尽力克制的,总不能耽误人家的心情,但对于书的话情况就很不同,无论如何它都可以承受。
这本我其实还没有看完,所以加了一个括弧——上半,我想我大概可以先在“我们仨失散了”这里截止一下,稍稍写一点“我们俩老了”和“我们仨失散了”这一部分。我觉得大概在这里,梦境结束了。
“古驿道相失”的最后几段这样写道:
“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自己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了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但是我只变成了一片黄叶,风一吹,就从乱石间飘落下去。我好劳累地爬上山头。却给风一下子扫落到古驿道上,一路上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还没到客栈,一阵旋风把我卷入半空。我在空中打转,晕眩得闭上眼睛。我睁开眼睛,我正落在往常变了梦歇宿的三里河卧房的床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我其实到这里才看明白,原来每天杨绛走出客栈,去找在小船上的丈夫的路上,那些随季节变化的叶子,是许许多多的“杨绛”们。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要想办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将情绪一点一点诗意的流露,才能写出像样的文字而不至于用力过猛。我想我有必要在这一点上表达我的敬佩。
她有没有后悔过呢?后悔这一切的相遇。
当哪怕是至亲也要提早离去的事实摆在她眼前的时候,她做过什么样的挣扎,又是如何接受的。
我读的东西非常有限,因而视角经常显得格外狭隘。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触杨绛先生的作品,我发现我对这个人拥有扎扎实实的仰望感。
少有的,我读别人的故事,一想到这是一件真真切切发生在人家身上的事,自己静静地哭了出来。
“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