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众海投资黄海军:创业先烈和先驱,就差这一步

众海投资黄海军:创业先烈和先驱,就差这一步

作者: 初橙资本 | 来源:发表于2017-02-21 14:09 被阅读0次

    分享 | 黄海军

    整理 | @施昕妤、Rita

    我是一个比较爱折腾的人,也折腾过许多事儿。在 2000 年入行互联网,开始在 8848 做电商,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 8848 俨然变成了历史,成为了互联网的先烈。 8848 倒闭后,我离开公司,开始自己创业做移动互联网,在此期间,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先驱”与“先烈”的意义; 2005 年创业做 SAAS 领域,成为细分领域行业先驱; 2011 年做云计算,同样成为行业内先驱。就这样一路走来,我时刻提醒自己“先驱”与“先烈”的差别,记住 8848 这个血的教训。如果当年它能坚持下来,也许国内的电商格局又会不太一样。

    8848 曾经的辉煌,瞬间的倒闭,成为教科书般的经典,给我上了一课。早年流行的 COD ( cash on delievery 货到付款)的流行词汇,如今也已经过气。公司的存亡与创始人的精神、坚持、梦想有莫大的关系,公司的股权比率、股东结构、团队管理、资本话语权,包括上市实际的措施,对公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坚持,没有创始人的坚持、没有梦想的坚持,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作鸟兽散。

    初创企业,首要考虑什么?

    我创业期间,公司濒临倒闭,通过坚持,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好,最后被上市公司收购;

    第一次创业是在 2002 年底,当时从 8848 离开后一直处于迷茫期,我接触到互联网后,一直想做一些领先的事儿,不想再回传统行业了。就一直在想,下一个风口会是什么?当时手机开始有了 CDMA 就所谓的 2.5G 。我身边所有人都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了。于是 2003 年我们就开始做了 WAP 业务。但是贸然进来发现,所有的事情都跟自己想的不一样,第一次创业没有经验,摸索了两个月后,想清楚要做成这件事,必须要找到最专业的团队一起做,而不是自己去学习,于是我们找了专业的人员重组了团队。其中公司面临过只能维持一个月的状况。对于当年二十八九岁的我,压力非常大,可以说是一夜愁白头。好在在公司员工的一起努力与坚持下,公司活了下来了,而且还创办了两个公司,这两个公司在这个小细分领域做到排名比较靠前。最后两个公司分别卖给了空中网和掌上灵通。就这样,第一次创业就算是小有成功。通过第一次创业,对创业公司有了通盘的了解。

    二次创业,同样面临倒闭境遇,再次坚持,与阿里喜结良缘;

    第一次创业公司被上市公司收购后,我去了一家上市公司做 VP (副总裁)。不久 8848 原来的领导鲁众与王志刚做了一个 SAAS 公司,他们邀请我加入他们的创业团队。我考虑了一段时间后,就毅然决然的辞掉上市公司副总裁的工作,来到这家新公司。 2005 年时我差不多投了 100 多万,风风火火地进入这个我自认为最火热的行业, SAAS 。但进去之后发现,这种 TO 小 B 的产品竟然这么难。而且越看清楚整个全局后越灰心。我几次想过放弃,准备去做 TO C 块钱的东西。那个时候好多朋友做端游和页游的,都成了百亿级的大佬,做成了好几个 A 股的上市公司,最次的也是卖给 A 股的上市公司,他们一直在专注的做游戏行业,而我看起来是选择了一个比较有情怀的行业。但是一想到要服务好中国的中小型企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产品技术要成熟,可以提供服务,公司才能坚持下去。公司面临着生存压力时,我们就开始抓紧时间去将产品商业化。但是这个进程非常慢。直到我找到三七二一的四大金刚孙宁,我三顾茅庐后,他终于答应做我们的合伙人。我给了他股份,而且还给了他比我还高的工资。就这样不到一年的时间,把全国一半谷歌代理商,和三分之一百度代理商发展成为了我们的代理商。一下子就巩固了我们在市场上的地位,进而推动了与万网的合作。与万网团队的合作,奠定了阿里云早期商业化的基础。也正因为狼烟与万网的完美结合,我比喻是下了更大一盘棋,从 2 、 3 个亿到 7 、 8 个亿这样的增长。 2012 年与阿里合作,主推阿里云的商业化,也是中国云计算的商业基础,这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万网与阿里云合并后,我负责阿里整个集团 APP 端的市场与推广。作为互联网的老兵,我经历了第一代和第二代无线互联网。直到 2014 年底,我开始思考我的人生,四十岁以后我应该怎样过?是继续在阿里做M5,还是我去继续折腾?

    总结:

    其中狼烟差不多有两次没钱发工资,但是靠着我们销售人员的执行力与坚持把公司盘活。所以一个创业公司除了坚持外,产品要互补、团队也要互补。直到 2008 年我们拥有了几万用户,在市场上名声噪起。我们做的 SAAS 产品叫“智能建站”沿用至今。除此之外,创业者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身,当时我去读了中欧,我收获最大的就是一个逻辑叫互补品。说的是美国最早汽车公司都愿意出钱去修高速公路。背后的逻辑是因为公路越发达,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买汽车,所有学习对一个创业者的启发还是非常大的。

    至此,角色转化:离开阿里,创办众海投资,帮助更多有梦想的创业者成功。

    离开阿里后两个想法:一个是继续创业,一个是做投资,这两件事对于我来说都是很强烈的愿望。思前想后,做投资会接触到很多新的想法和新的模式,而且可以保持思想领先。同时也希望自己操盘多年的经验,可以帮助更多的创业人。于是 2014 年 6 月底离开阿里巴巴和鲁众一起创办了众海投资。目前管理了两期基金,规模不到五个亿。 2017 年创业版上市一个项目,所投的项目融资额过亿的、营业额过亿的有好几个,目前我们公司盈利的。

    总结:

    梦想是什么?我不知道别人怎么定义的,就我而言,梦想就是我折腾点我喜欢折腾的事儿。我家姐曾经说过:你干的事儿我都从来没听过!就是在这样的质疑声中,从 2000 年干电商到 03 年干这个移动互联网到 05 年干 SAAS ,再到云计算,太多人不理解我在干什么了,而对于我来说,就是“折腾”。

    这些创业团队,我不愿意投

    我们投资除了看行业趋势外,一般还要看团队。有几种团队是明显不靠谱的。

    第一种,大公司出来以为可以包打天下。

    第二种,小互联网公司出来的,自以为看懂了大平台的逻辑。

    第三种,传统行业转过来的,自以为能力很强。

    第四种,一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学生。

    当然,不是不认可从大、小公司出来,或者从传统行业转型过来了,亦或者是大学生。因为有些优秀的项目也是从他们中间诞生的。但是如果有大互联网公司的人出来给你讲说他包打天下,小互联网公司出来的说淘宝那个逻辑我都搞的非常清楚。其实完全都是留于表面。如里遇到这四种人,会有一些标志性的语言,一听就知道这些事情基本上是不靠谱的。

    从折腾中,得出一些“经验”

    创业期:一个创业公司要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就是产品市场,开始比较成熟开始走上坡路,团队协作的很好,然后分工明确,彼此信任,磨合的都非常好。在细分领域里,开始赢得尊敬,赢得口碑,大概需要三年的时间。

    第一年,产品市场定位,方向试错,磨人,磨合团队。

    第二年,团队管理,随着公司规模变大,我个人觉着是二十个人左右的公司,管理起来容易 ,成本低,沟通容易。第二年主要是折腾团队,怎么去换血,怎么去沟通,怎么去提高效率,

    第三年,过理顺期,开始正常运营。

    关于团队

    这个世界上没有单打独斗的英雄,都需要有团队,尤其是互联网行业需要一个复合型的团队,一个创业者需要三个合伙人,要么是技术型、市场型、产品型 CEO 这是最低配。但是人最忌讳“德薄而位尊,力小而任重”,很多团队的 CEO ,远比那几个合伙人弱,这种情况合并出来的团队一定是长远不了。或者 CEO 很强,他那个合伙人明显跟比他弱。如果团队里没有均衡的话,其实很难合作的比较长久的。

    关于融资

    目前市场上的寒冬不是资本没有钱,而是好项目被饿死了,典型的是 2002 年和 2003 年的寒冬,没有任何人投资。这是一轮去泡沫的过程, 2014 年 2015 年二级市场火暴,政府引导双创,出来一大堆创业公司,同时出现一些热钱和投资。 2016 年以来的投资状态是回归理性的过程,把泡沫去掉了,其投资市场相对比较理性化,不是寒冬的另外一个标志是对于好项目大家还是比较认可的,市场存在的资金并没有变化 ,困难是优质项目太少,整个市场产生资产慌。所以共享单车出来能引起这么疯狂的追捧,我个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反映出来资产慌。资产慌不光是在早期市场,现在市场也是一样的。其本质不是市场里没钱,而是没有好项目。

    市场方向

    关于市场方向,我没有资格讲这个话,朝什么方向去,投资人其实并不聪明。投资人最重要的工作是观察。然后通过别人的想法得出一个符合自己逻辑差的结论。从 2009 年到 2014 年智能手机高潮的来临,其实这段时间走的是移动互联网的红利。虽然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分支,但是当大家开始发现移动互联网之后,所有起跑线又变得一样了。好像又回到这个重新划分资源,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时候,开始迅速的抢跑。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过后,剩下的肥肉就就很少了。这几年所有新的创业项目几乎都是跟传统产业高度融合。不管是大数据还是 AI ,都是如何用技术去提高传统行业的效率,提升用户的体验。电商发展了这么多年,已经到了成熟期。后面再拿增量需要更多的是用户下沉三四线,四五线城市的电商用户和农村的电商用户。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电商平台的价值就非常大了。今年的新零售是什么样的一个趋势,也许是以线下为主而不是以线上为主。阿里在收购了苏宁、银泰......我觉得这里面逻辑是非常有价值的逻辑,从另外一方面也体现了新零售的战略趋势。

    提问环节:

    在找合伙人方面,有什么建议?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在传统行业加互联网方面,对那个行业有兴趣?

    如果合伙人是找来的,不占人和,成本和代价比较高,如果真的要找的话,建议大家对这个事情非常认同,大家的水平,能力,眼界,思维比较趋同,能尿到一壶里去,这是最基本的,别扭的事情肯定成不了。

    创业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比如人脉资源,那像人脉资源,您是如何去维护的呢?

    这是一个比较个性化的问题,一定要多交流,这个非常重要,即使创业公司不融资,也要去找投资人去聊聊。投资人一般都会给一些建议,一些方向的,这些思想都是非常有价值的,火花都是在跟别人聊的过程中出来的,最忌讳的就是闷着头自己面对着几个手下。多出去跟人沟通,多出去和其他人聊聊是最有价值的。

    请问您这一路创业中最失败的一件事是什么?又是怎样解决的呢?

    其实人很难记住自己的失败都会愿意记住自己的成功。因为我现在做投资其实也是在创业!我记得最近的失败就是 2015 年,最火的时候我们投了几个项目,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是绝对不会去投了。投资失败一旦酿成也很难解决了。不过还好,当时只投了非常少的钱,只有几十万而已。

    您对现在 90 后员工的管理上有没有好的方法?

    我觉得 90 后的事儿比较有意思,我记得零几年的时候,我们可能找人就一个标准,在阿里的同学都知道叫苦大仇深。极其渴望改变自己的经济面貌,然后为此愿意付出很多的努力。而 90 后这一代,他们没有人是苦大愁深。所以他们工作的动力和行为就变得不一样。我们投资公司差不多是都是 90 后。他们非常好,他们不是苦大仇深。他们的文化底蕴非常好。只要 90 后往正的方向去走,我觉得比 70 、 80 后还要有发展。但是他们不能按照 70 、 80 后那个方式来管。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去发挥。 90 后简单说就是顺毛驴儿,不能硬来。

    创业在何时需要考虑转型,如何保持团队的战斗力?

    转型的事情比较多,因为大多数创业项目都是一腔热血,有很多想法都比较理想化。如果事实证明了这个市场,这个商业模式是不可行,那肯定需要转型的。但如果这个事儿可以干,且别人能干得好。只是你今天没干好,这种情况是不需要转型,可能还要去找自己的问题。我觉得保持团队战斗力这个事儿,其实是 CEO 个人能力的事。这个能力不光是工作能力,还包括使命感,感染力等。

    ——

    招贤纳士为了更好的承载“阿里校友创业服务平台”这一使命,初橙 诚邀【资深记者、市场策划、投资、财务、运营、销售、猎头】等顶级高手加盟,更好地服务阿里校友这个万亿商圈,共同成就一番有梦想有情怀的事业。联系微信:zoe_wang666

    融资+战略合作

    联系微信心小橙:chuchengziben01场地租赁+会务举办联系微信Tania:tania_fuyu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众海投资黄海军:创业先烈和先驱,就差这一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hu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