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曾经对于上台表演有着极大的恐惧,不希望被别人关注,永远躲在角落里,是让他最有安全感的方式。
所以,在幼儿园里,上课从来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如果被老师点到名字,那就用哭来对抗。班级里所有的活动和游戏都不参加,更不用说让他上台表演节目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现在,儿子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上课积极举手发言,上台表演节目落落大方,我再也不会担心他不敢上台了。不久前的某一天,他跟我说:“妈妈,我今天主动举手给小朋友讲故事了”。我听了之后特别激动和欣慰,因为,他能主动上台跟全体小朋友讲故事,说明他已经对于上台表演有了充分的自信、足够的勇气,并且他已经非常享受在台上表演的体验了,完全没有了对舞台的恐惧。
他的进步来自哪里?为什么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有这么大的变化?
我想他的进步应该起源于他上的一个兴趣班。这个兴趣班的模式是这样的:每个小朋友必须全程参与整个课程。这个参与可能是让你说出一个单词,可能是让你上前面找出一个颜色 ,也可能只是让你从椅子上站起来一下,可能是跟老师击一下掌。如果你不参与,老师就会想尽各种办法逼你参与,总之,让你觉得没有退路。只要孩子参与了,开口了,老师就会非常夸张地表扬你:太棒了,太好了,你真是太勇敢了!然后奖励你一个小礼物。整个课程就是不断重复这种逼迫和鼓励。
慢慢地,孩子觉得:哦,原来我参与一下并没有这么可怕,我上台表现一下也并没有这么可怕,别的小朋友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可能还要更好,老师还表扬我,这种感觉其实挺好的!慢慢地变化也就产生了!
其实,真得,无论是对于孩子还是成人,逼迫和鼓励是一个人进步的两大法宝!
逼迫,可以让你战胜那一瞬间的恐惧,逼出你的勇气!
鼓励,可以让你充满自信,体验在台上被欣赏被肯定的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
逼迫可以让孩子战胜瞬间的恐惧
鼓励可以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
台湾主持人蔡康永在他的《说话之道》里有这么一段话:
婴儿时期和大家一样学说话,上学后被逼着参加各种演讲和辩论比赛,终于变得厌倦靠说话去换取名气和特权。
上学时期的名气和特权其实就是被逼参加演讲和辩论之后的鼓励呀,虽然他的话里有些不情愿的情绪,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现在的语言功底跟当初的被逼迫是分不开的。
著名演员徐静蕾的字现在被称为”静蕾体“,非常漂亮。这也源自小时候的逼迫。六岁的时候,徐静蕾就被父亲逼着去少年宫书法班学习.每天都要交很多的练字作业。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舒适圈”,在这个无形的圈子里,做着自己会做的事情,和自己熟悉的人相处,过得非常自在和舒适。但是,如果你一直在这个圈子里,就不会进步。要想进步,就必须勇敢的踏出这个圈子,去到一个让你感觉不舒适的领域,习惯它,让本来不舒适的领域重新变得舒适,这个时候,你的“舒适圈”就扩大了,这个时候,进步就产生了!
人都是有惰性的。必须时不时地逼自己一下,让自己踏出自己的“舒适圈”。这种逼迫,小时候可以是被父母老师逼,成人之后就要自己逼自己,可以是给自己定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然后去实现它;也可以是换一个目前自己还力所不能及的工作,逼自己提高;也可以是参加一个比赛,或者学习班。总之,经常逼自己一下,进步就产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