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陈嘉映从伦理学角度在《何为良好生活》提出,人需要从生活事实里推导出价值,从“是”中推导出“应该”,过上一种合理的生活,一种上扬的、自我实现的生活。
关于“良好生活”,最近听到了的一个精彩的讨论,其实本来就是几位不同背景和专业的人士在一起聊天,但是从头到尾认真地听下来觉得对个人的启示还真是不小。
首先大家讨论的焦点或者主题就是什么被认为是当下的良好生活,每位嘉宾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认识。
我们父母或者长辈中,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由于物质缺乏,他们心目中的良好生活就是对吃饱肚子或者吃到一种稀缺美味碳水化的一种渴望。
如果从小朋友脑子中认为的良好生活可能是无限量的休闲与游戏,刚刚踏上职场的年轻人则可能会把追求高薪与晋升,奢侈品,大城市的房车当成良好生活。
而有阅历的成人中可能会把童年的美好生活,自信健康,舒适洒脱,有安全感,确定性,有愿望向往,惠及他人,保持初心当成一种良好生活。
对于良好生活的确定性,你可以认为是有方向有目标,比如要为美好生活去打拼,上班养育孩子的确定性,要为孩子的将来做计划。
孩子成长变好也可以带给你方向性,当你和孩子一起面对成长时,作为家长你是知道你当下应该做什么来维护家庭及孩子发展目标。
从心理学者的视角,人的成功或者良好生活状态不是取决于个人性格,而是取决于不同的生长生存环境,人生阶段、个体经验,这三个因素容易进行测量及比较。
最后比较认同的观点是,每个人的良好生活都有自己内心的向往,但身心健康是关键,比如心理上你要认可允许自己出错,也理解别人的光鲜良好生活,可能是消化了产生的心酸或者吞咽过不适之处的。
每个人想要争取到你认为的良好生活需要保持向善之心,不要成为脾气比本事大的人,向着梦想不断成长与进步,也包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在生活与生命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练就一身真本领,心纳百川悠悠然,所以保持身心健康是打开幸福感大门的钥匙。
比如想要良好生活的体验,就不要过于在乎有些人事,钝感一点,就会松弛,就会内心稳定,维护好心理健康,保持一种松弛感,做事不拧巴,就难得可贵了。
允许自己的不松弛也是一种松弛感,坦然接受,身体好,内心平和,犯错也心安理得,快乐上扬是整体的态势不一定是只涉及情绪,融合着旺盛的情绪。
人生幸福道具很多,你可以谈恋爱,找到合适支持你的人,你可以多做梦多幻想,积极的从事,对生活抱有希望不断成长,梦想有时会实现的。
最喜欢这句话,能够自圆其说,经常庆功就能成功,无论上坡下坡,原来自洽能力如此厉害,愿我们都可以咏而归,享受心中的良好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