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513394/7a0564d98943df1a.jpg)
理性、辩证看“圣诞节”
昨天的公众号《哲学园》上发了武汉大学赵林老师的一篇文章《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文章介绍了安瑟尔谟、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对“上帝存在”以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不同看法。
以我粗浅的理解,我认为“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其实就是“本质”(或者说“理念”)与“现象”是不是二分的问题,形象点说,就是“脑袋里的一百元”与“口袋里的一百元”是不是“同一”的问题。对此,康德认为这两者不同一,这好理解,从经验的角度,如果你去超市买了一百元的食品,你不用现金或者微信、支付宝付钱,而是说要用“脑袋里的一百元”付款,那肯定是不行的。但黑格尔认为这两者是同一的,他从辩证法的角度说,人通过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通过行动去挣钱,是可以将“脑袋里的一百元”实现成“口袋里的一百元”,经过黑格尔有条件的阐释,这也可以理解。
“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与“上帝存在”的问题是紧密相关的,概念的“上帝”是否在现实中存在?正好昨天是“圣诞节”,由这两个问题引发了我对如何看这个节的思考。
1,理性看“圣诞节”
康德否定了“上帝”在经验世界的存在,但人类理性的特性是要不断追问原因,这不可避免地会追到一个“无限者”原因的存在,而人类的有限的感知觉能力,是不能感知觉到“它”的.也就是说,对“它”是没有任何的经验可言的,对于科学而言,这种超验思维的作用是消极的,要将其排除在外。但这种理性思维对于人的道德实践行为而言,却是积极的,我可以不去作实证,而假设“它”的存在,我以这个假设,来约束自己,做人要谦卑,要自律。理性地看,“圣诞节”的意义之一就在于此。
2,辩证看“圣诞节”
黑格尔认为,由“无限”的“绝对精神”可以外化为“有限”的人类行为,最终达致“有限”与“无限”融为一体的境界,在这个辩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现实生活去认知和感受“真善美”。辩证地看,“圣诞节”事实上正如黑格尔所认为的,已经逐渐演变成更加生活化和现实化,人文意义大于宗教形式:在“圣诞节”,家庭团聚享受温馨的氛围,年轻人相聚增进情谊,孩子们开拆“圣诞老人”的礼物开心快乐。
经典的励志歌曲《你鼓舞了我》的“你”,超越了宗教的层面,人们在歌唱时转化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你”。英女王在今年的圣诞致辞中说:“我相信今天一定会有人说圣诞节是孩子们的节日。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事实,但只是故事的一半。也许更确切地说,圣诞节可以对我们所有人的内在小孩说话。当成年人被烦恼压得喘不过气来时,他们有时看不到简单事物的快乐,而孩子们却不会”。
理性、辩证地看,现在的“圣诞节”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