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与人交流,经常遇到一个人说的一些话,在表达内容上,会引起另一方的情绪。
很可能是表达的一方,带着情绪来诉说遇到的一件事,发生的一个困难,他也没有明显的恶意,只是吐槽抱怨这件事本身(他对这件事的心理期待与实际有冲突,他不希望出现这样的结果。是他的预期和需求,没有被满足而已)。
但是,对于其他人而言,他的诉说只能是一种负能量。
人的本性不喜欢负能量,因为负能量会传染,会使听的一方,认为对方是在对自己表达不满,从而也可能产生情绪。
特别是其中一方是个爱说爱表达的人,另一方是表面上看起来随和,擅于倾听的人,这样就更容易使说者爱说,听者更“难听”,因为说者一旦预期与现实有冲突,他就会本能的吐槽,从而成为他的言行方式。
作为一个听者,该怎么办呢?当自己无法与这样的人割离之时。
2。
需要根据情况来看。
当自我力量不足,听得已经没有耐心,有情绪之时,怼一怼,或者指控两句,又能如何呢?其实没有关系。有些人就是需要让别人给他反馈,好让他知道自己的问题。
但作为一个理性的人,可能事后会有所收敛,并感到自我失控,不够理想。这时其实需要去理解自己,我为什么会有情绪?是不是生活中最近我消耗的能量太大,精力疲惫了?因为人肯定会有能量不足之时,要自我理解,不要去苛求自己做到多么好。
当人的状态能自我理解,理性认知就开始归位了,就可以考虑一下,对方为什么要跟我讲这些,他是什么状态?试着去理解对方的处境,推演出来。
当我们能把外人的位置所处的情况看明白,我们就具备了更多的理性。接下来就能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走:他与我之间的这个抱怨,反映了什么问题,对方的什么诉求,接下来我可以做什么,去安抚对方引导对方,让对方的行动力和能量起来。对方的诉求我是能够满足还是无法满足,把这些问题理顺,以促成后续有效沟通。
这种思维是朝解决问题去的。思维格局站高了一个维度,来看待双方的情绪和问题。
3.
另外一种情况是,自己的情绪也受到了对方影响,而认为对方有一定的问题,需要改善。有这样的情绪想法,就说明自己的思想陷入了和对方一个水平面,不能够兼容与我们有不同的,让我们不舒服的个体。这是能量不足的表现,也是认知觉察能力不足。
不能认清自己,也不能认清他人,陷入他人和自己的情绪传染之中,陷入了自我之中,就不能站高一个台阶看待问题,进入感情和情绪化视角,从而无法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
所以,当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自己有情绪,不舒服的时候,强烈认定对方有问题时,往往是本能反应,是在把问题往外推。
4.
但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首先,不能把问题往外推。
我痛苦,就痛苦,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想一想自己的情况,别人的情况,思考一下,让自己回归理性,客观看待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很奇妙。我们只能告诉自己:不要把问题往外推,只能通过沉静的思考获得这种认识。但是很难去通过告诉别人“不要把问题往外推”来让别人接受这样的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当人有了情绪,就是陷入感性之中,这时他对理性是无感而排斥的。情绪中的人,需要的是别人理解他的状态,共情他的情感。但是问题又来了,你给予他理性的建议,这是最大的益处,可他在本能上缺乏能量,他需要别人的共情,以补给能量。
5.
然而,你的本能反应,也只能是理性的,因为你自己处于理性之中,没有情绪化。有的只是理性的建议,遵循道理去讲事情,是人的思维惯性本能,你不需要消耗多少能量。
但如果要去共情一个人的情绪,你就需要去刻意为之,这时候你是需要投入感情的,那么就相于损耗自己的能量,来补给对方的力量。
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很难去共情一个人,除非这个人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在乎的人。而且还需要自己有共情能力。
可以说,要一个处于理性的人,去调动感情,发挥出感性力量,会消耗能量,会让人感觉到累的事。这也是为什么做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件耗能很高的事情。为什么共情孩子会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