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我们写作群发生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写作群建议用发红包的方式配对(注:这里的配对不是指找婚恋对象,而是结成对子互相监督与鼓励),我的红包规则是,谁抢得最少谁属于我。
群友芙拉瑞成了我的对象。然而她临时有事,没在线,另一位热心的姐姐便主动与我结对。这位姐姐得知我喜欢诗歌后,将我拉入一个名叫诗词会的微信群。
进去后引发了一场骚动,我的微信中文名跟北京的一位群友重名,都叫木棉。我的英文名跟另一位群友重名,都叫Julia。
后来上线的芙拉瑞一直跟“木棉”道歉并预约下周结对子,我知道她是在跟发红包的我说话,然而她一会儿艾特我,一会儿艾特北京版木棉,北京版木棉面对芙拉瑞的话语一头雾水,而芙拉瑞更是浑然不觉有两个木棉的存在。
北京版木棉跟我商量,“你的简书名字是木棉宝贝,那就叫你宝贝吧。每次叫你木棉,感觉好像在叫自己。”
一听“宝贝”这名儿,打心眼里感到亲切,更重要的是有那么一点小了好几岁的感觉。听一姐姐提议我们将名字区分一下。我毫不犹豫便把微信名也更换过来,跟简书名一致:木棉宝贝。看着这萌萌的名字,突然看到,那个一直安静着的内在小孩好像跳动起来了,似乎还吹起了彩色的肥皂泡泡呢!呵呵!一种奇妙的感觉。
也不知道是什么驱使,我翻出了前不久照的一张照片,很开心的笑脸,更换了那个陪伴着我很久的一朵花的头像。看着自己的微信名和与之和谐匹配的头像,心理莫名的喜滋滋,一种孩童般的快乐席卷了我。
原来名字可以如此影响一个人的心情。
心里闪过一丝念头,这个名字就这么定了,再也不改了。我很喜欢。我将要好好的守护着她,就如同守护我自己一样。
名字,也许,有人会觉得它只是一个符号,只是贴在我们额头的一个标签。然而,它的意义远比这深厚得多。
在某些时候,某一范围,名字也许就是自我的象征。如《千与千寻》里,白龙被汤婆婆夺走了名字的同时便迷失了自我,当千寻帮他想起他的名字的刹那,他恢复了人身,找到了原来的自己,找到了回家的路。
名字里,它包含着前一辈人对我们的期待,包含着有意识、无意识的解读所带来的各种暗示,它包含着引领和敦促,它包含着一种不容亵渎与侵犯的个人意识。
在创建我的公众账号时,为了坚守自己,我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周柳岸语》,作者名字,我没有使用笔名,而是用的本名:周柳。
好好守护自己的名字,不管世界上有多少个同样的名字,我做好此时此地此刻独一无二的周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