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记得初读村上春树先生《挪威森林》时所带来的那种着了魔般的状态,一本书从早上开启,一口气读到凌晨,直至看到最后一页,依然充满不舍和眷恋,第一次有一种期盼一本书不要那么快读完的念头。以至于一书读罢躺在床上久久无法入眠,脑海里全是小说里的情节,深深沉醉其中无非自拔。
打那时起,就很好奇是什么样的经历让先生写就了那样一本书,也很好奇他是使了什么魔法,一本看似厚厚的书,读起来却意犹未尽,甚至还会渴望它可以再厚一些。
等啊,等啊,等……在先生60多岁时,终于等来了他的这本——《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无论是做为一位60多岁历经人生风霜的老人,还是做为一位从事30多年写作的职业小说家,这本书都给我带来太多启发和激励。
一书读完,心底升腾起无尽的崇敬之意,为先生的这份坚韧及无论他人怎样干扰,都依然坚定做自己的清醒。
读书时喜欢做笔记,笔记本上常常鬼画符般,写的满满当当,先生这本也不例外,这些别人生命里的精华,被自己再次提炼到读书笔记里,也就成了日后常翻常新的滋养源泉。
今天也将部分摘录与大家分享,希望它也可以为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你,带去些许启示与鼓励。
1
写出一部上乘的小说,对某些人来说,也并非多大的难事,要持之以恒的写下去却难之又难,绝非人人皆能。分辨有没有这种资格的方式只有一个:直截了当的扔到水里,看它是浮起来还是沉下去,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2
尽量远离所谓“小说语言”和“纯文学体制”的日语,以自身独有的自然的声音“讲述”小说。
3
当我思考“写小说”这件事的意义时,总是回忆起那些感触。对我而言,这样的记忆意味着相信自己身上必有无疑的某种东西,以及梦想着将它孕育出来的可能性。
4
无论如何也无法赞同把小说当作苦役的想法,小说这东西写起来应当奔流入川,喷涌如泉。
5
要想抵达源泉,就必须激流勇进,逆水而上。只有垃圾才会随波逐流,顺流而下。
6
尤其是青年时期,应该尽可能的多读书。优秀的小说也罢,不怎么优秀的小说也罢,甚至是极烂的小说也罢,都(丝毫)不成问题,总之多多益善,要一本本地读下去。让身体穿过更多的故事,邂逅大量的好文章,偶尔也邂逅一些不太好的文章。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作业。她将成为小说家必不可缺的基础体力。趁着眼睛健康,时间有余,先把这事儿踏踏实实地做好。实际练笔写文章大概也很重要,不过从先后顺序而言,我觉得再往后排一排也来得及。
7
所谓原创性,直观的说,就是有一种自然的欲求和冲动,渴望将这种自由的心情,这份不受束缚的喜悦原汁原味地传达给众人,从而带来最终形态而非其他。
8
我总是想通过写小说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次展现这种“心灵状态”。就好比在今天这个日子里,又生出了一个崭新的日子。就是那般心旷神怡。
9
“手头没有东西可写”,却也意味着“可以自由的写任何东西”。
10
“凭时间赢来的东西,时间肯定会为之作证”。而且世上也有一些东西,唯独时间才能证明。
11
郑重谨慎、礼貌周全地善待时间,就是让时间成为自己的朋友,就像对待女性一般。
12
不要辩解,不要为自己开脱。不要发牢骚。不要找借口。
13
“One day at a time”(一日一日,扎扎实实),就是这样。
14
获得强壮坚韧的体力,让身体站在自己一边,成为友军。
15
有一句话至今不变,对我来说就像祷语一般,那就是“这对我的人生而言,是无论如何非做不可的事”。
16
幸运这东西,说起来无非是一张入场券。有了这张入场券,你可以进入到庆典会场,但仅此而已。在入口处交出入场券,走进会场,然后该如何行动、去哪里、要看什么、拿起什么、舍弃什么?如何克服可能出现的障碍?这终将变成个人才能、资质和本领的问题,变成个人气量的问题,变成世界观的问题,有时候还会变成极其单纯的体能问题。
17
阅读这种行为原本就是一所大学。
18
要写小说,总而言之就得阅读许多的书。同样的道理,要写人物,就得了解大量的人。
19
不管你写什么、怎么写,最终都难免被人家说三道四。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只管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自己最享受的、“最想去做”的事情便可。
20
能把某个目标当作旗号高高举起,总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不问年龄几何,不问身处何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