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的医疗和养老体系还能勉强应付,主要是得益于中国极高的劳动力人口占比。
中国有两个人口出生高峰: 60后和85后,这两个阶段平均每年出生约2500万人。
而在过去10年,正好是60后还没退休而85后逐渐走上工作岗位的10年。
于是我们自己也会感觉到大部分家庭都很爽:
60后还没老、身体没啥大毛病,子女已经养大开始有产出,这两个人口高峰都正好在劳动年龄段。80岁的老人家们平均有四五个儿女在给自己养老,一家三代甚至四代吃香喝辣、到处旅游。
整个国家的医疗和养老福利也相对90年代慷慨了很多:
农村大病医保,一年自己交几十块,大病报销70%以上。
城镇居民社保,一次性交几万块,到年龄了每年领一万多。
“因病致贫”现象大大减少,医院里农村人和没有职工医保的城镇居民多了起来。
以前许多农村穷人得了病靠熬,现在都到城里的三甲医院排队。
“奥巴马care”比起来就是渣渣。
但是,以上这些还能持续么?
未来10年,60后每年有2500万人迈入60+的老年人阶段。
而新补充的劳动力则是95后、00后——每年1500万人。
过去十年,每年新增2500万劳动力 vs 新增1500万老人。
未来十年,这个数字反了过来。
2-4-4的家庭人口结构,逐渐变成4-2-1。
在这样碾压性的客观数字面前,任何制度改革、流程再造,恐怕都是徒劳的,并不能解决根本。
更可怕的是,再过10年,每年只有1500万的95后和00后,他们每年能生出1000万人就已经是极其高估的数字(如今80后也只能每10个生出7个)。
如此计算下去,等70后、80后逐渐凋零的时候,就是每年2000-2500万人老去,而只有700-1000万人新进入劳动年龄。
这差不多就是如今日本的情形。
富裕如日本,自动化水平、无障碍设施、老年人产业在许多知乎er眼里冠绝全球,仍然难以避免老无可养、老人拾荒、孤死家中。
未富先老的中国,如何面对未来20年的医疗和养老问题?
毕竟医疗开支的大头在老年人,医疗和养老体系在面临人口结构曲线移动的时候,实质上都是一副德行。
可能也好解决,毕竟中国是个13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即便城里已经4-2-1,每年也仍然会有巨量的年轻人口来填补城市的劳动力空缺,越大的城市越年轻化。
北京上海的户籍居民已经25%是老年人,并不比日本好多少,但抵不住还有一半年轻化的非户籍人口。
当人口红利高峰逝去后,医保和社保资金都逐渐会发现过去10年那种普惠全民、倾斜基层的保障越来越难以支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