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什么破活儿,净是这种垃圾的破事需要处理,烦S了”,刚毕业没多久做用户服务的A挂上用户的电话后愤愤地说。接着又想起,公司的产品那么多毛病,我好心负责地提了一堆意见,凭什么给我绩效打分那么低!真过分!
在一家弘扬“不断反思”文化的公司做产品经理的B,经常性地反思工作上的各种问题。可他每次反思得出的结论都是:我产品上很有SENSE,思路很好,可技术他们没给我实现,销售团队能力太差,缺乏团队精神。
某公司做了一个关于“提升执行力”的WORKSHOP,让LEADERS讨论公司现在有什么问题,导致执行力欠缺。大家热烈讨论,都说“公司”应该要建立什么样的文化,要有什么样的制度流程机制,老板要给予怎样的支持,等等。很少有人说“我”要怎么做。
诸如此类。这些人的共同点是:想法越多,抱怨与埋怨越多,越发觉得都是公司的或别人的问题,我很不容易。
抱怨会带来生气、负面的振动频率。无助于事情的解决。老处在这种频率上,会给你吸引来更多的“烦事”。而“乌鸦站在猪身上”,光看别人黑,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不受别人欢迎不说,自己就成了自己成长的“绊脚石”。
抱怨是将注意力放在谁没做好,为什么出现不好的结果等方面,是一种“向后看”的方式。如果我们调整一下,改为“向前看”,“向更广看”,就不一样了。
一是思维放在更“感谢”的念头上。比如,“破事”,是挺头疼的,所以要想办法解决,才能帮助成长,成长了才能升值,升值后才能升职。而且从这种所谓的“破事”上,如果看看它成为“破事”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更好地改进,避免以后 “破事”再发生,把“破事”变“好事”,那更是体现了未雨绸缪、做事有前瞻性的能力。要是都是简单的不费脑子不费力气不费功夫的,人的能力怎么提升,价值又怎么能增加呢?用感谢替代抱怨,事情会越来越顺手,得到的支持也会越来越多。
二是“启发式”地提问题与意见,即带上“建议”。你想,老板用你,是要你干嘛的?公司有问题,光靠批评就解决了吗?难道“我”不是公司的一员吗?托尔斯泰说:要想让社会更好,我们必须自己先做好。同理,我们要想改变公司,就要先从改变自己做起。
出现问题时少批评,多想想怎么解决比较好?解决方案有几个?做比较了吗?哪个在现在这个时间点更可行?哪个在未来是最优的?实用与实操角度,现在应该从哪里做起?多想想,思路自然被打开了,一旦开启,就会有很多灵感。批评别人,或者一堆意见,是“向后看”的模式;而“建设性建议”或“启发性建议”是“向前看”的模式。用脚趾头想想都会知道,哪个更让老板喜欢。
爱因斯坦说:我们无法用创造出问题的同一思想层面,去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把抱怨转换成感谢,把批评他人调整为改进自己,层面自然上升,人也自然会持续升职升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