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的《阿莱夫》放在桌面上,就拿起来再看了一遍<扎伊尔>。发现博尔赫斯是用一篇一篇的文字,多角度展开来,揉碎了、掰开来描述一种“意象”。人的灵魂处于某种状态下的“意象”: 恐惧、纠结、惊慌失措、坐立不安、漂浮……包括追求完善、攫取财富等---身处地狱的状态。“扎伊尔”---人执迷于臆想出来的某种“梦境”,时时噬咬着人心灵的状态,逃不出跳不出来的魔障之地。
目前不过是未来的某个过去。终究会成为过去。再痴迷亦会消失掉,无影无踪。
如同科幻片导演诺兰,用一部一部的科幻电影来描述近代物理的物理理论,活脱脱一个物理学博士采用的另类阐释表达方式,不过更显化更易于让外行人切入理解,当然因画面太美太炫更热闹一些。又想起前年看过的---残雪的几本书,残雪是用,一本一本的书去描述人的“感觉镜像在流动的某种意识状态”,用文字来叙说人的感觉镜像确实不易,如同你需要将私人经历过的某种“神秘体验”用现有的文字来表达出来,别人又无体验,是很难有共鸣。相比,还是传统的小说更易于切入,掰扯着、挖掘着人性深层次的弱点与光辉;单线条、单层面、单结构的框架推进模式,更容易把握到,人物表面的言语行为与心理深层次的关系。
还是更喜欢有深度、有思想性、有穿透力的小说;不大喜欢那些玩弄文字,过于表面、过于耍机灵的文字---太容易看穿,没嚼头,文字力量太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