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散文小课堂13:张恨水《市声拾趣》

散文小课堂13:张恨水《市声拾趣》

作者: 墨砚琴子 | 来源:发表于2023-10-15 23:59 被阅读0次

    哈罗,友友们好,欢迎来到现代散文园地。

    今天咱们聊一聊“张恨水的散文《市声拾趣》”。

    张恨水先生以写通俗爱情小说著称,代表作有《啼笑因缘》《金粉世家》,他的散文也别有韵味,文字简练、感情细腻、画面感强烈。

    《市声拾趣》,顾名思义,说的是老北京胡同里的买卖吆喝声。

    整篇文章虽简短,但布局巧妙,声色味俱全。那京腔味十足的吆喝声在作者的笔下绘声绘色,让我仿佛置身于《城南旧事》《骆驼祥子》这些描述老北京的电影中,回味无穷。

    如何能让只触及听觉的声音活起来呢?

    技巧在于”入境”,营造意境,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原文:

    夏天卖冰酪的,他在胡同的绿槐荫下,歇着红木漆的担子,手扶了扁担,吆唤着道:“冰激凌,雪花酪,桂花糖,搁的多,又甜又凉又解渴。”这就让人听着感到趣味了。

    现在是冬天,我们就说冬季了,当早上的时候,黄黄的太阳,穿过院树落叶的枯条,晒在人家的粉墙上,胡同的犄角儿上,兀自堆着大大小小的残雪。

    小贩穿了件老羊毛背心儿,腰上系了条板带,两手插在背心里,喷着两条如云的白气,站在车把里叫道:“噢……热啦……烤白薯啦……又甜又粉,栗子味。”

    散文赏鉴的点评非常精彩,摘录如下:

    “市声”本是诉诸听觉,作者却能以他精巧的描绘,让我们透过纸面,聆听到遥远岁月里婉转悠扬的京腔吆喝。其技巧在于“入境”:择取相关场景中最有画面感的物象,营成意境,令读者瞬间犹如置身其中,色,声,香,味,也仿佛在身侧氤氲开来。这便是写景状物的最高技巧,不在于词藻华丽、文辞滂沛,一切以最有效率地引人“入境”为准的。

    在中国的旧小说中,这样的笔法时常可见。例如《水浒传》写石碣村的渔乡,道:“只见枯桩上缆着数只小渔船,疏篱外晒着一张破鱼网,倚山傍水,约有十数间草房。”寥寥数句,渔乡的光景气息扑面而来,难怪金圣叹连连批道:“如画”。

    张恨水的文风脱胎于旧小说,在本文里,似这般“如画”的文笔俯拾皆是:胡同的绿槐荫与红木漆担子、冬天黄黄的太阳和院树落叶枯条、墙角的残雪、烤白薯的木火桶和小贩的羊毛背心与呼出的白气……用文中作者自己的话说,这便是“很能和环境适合,情调非常之美”,有“境”才能有感染力,才能有情调,才能使文字不但能入人之眼目,更能入人心脾。远离累赘与矫情,达到真正的洗练和真醇。

    本文的另一精彩之处,是似在不经意间,写出的一个个暖与寒相映衬的温度感。

    夏天的冰酪和冬天的烤白薯、寒风中卖硬面饽饽的小贩与暖温屋子里的我们。这样的反差对比,更能加深读者的感受。

    好的散文,应该能使读者的心神在阅读中暂时离开自身所在之斗室,暂时忘却日常生活中的冗杂,去经历、领略不同的时代与情境,与其间种种滋味。这是文学阅读对我们有限人生的拓展之一。收藏起一种有意义的时光和生活,给他乡和异时的人们以展卷时的独特体验。

    张恨水的这篇文章,完美地体现了这种意义和价值。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欢迎继续关注哦。

    三个问题:

    1、请总结这篇文章的两大特点。

    2、你在写作时是否运用过反差对比的手法?

    3、写景状物的最高技巧是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散文小课堂13:张恨水《市声拾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zt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