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热播的《大秦赋》可谓掀起了一股全民“大秦风”。大街小巷上的热议又不禁让我们回忆起了中国那遥远的煌煌秦汉时代。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以磅礴大气的手笔描绘了秦灭六国时候的雷霆万钧之势,这史诗般宏大的场景比任何一部电影特效都让人回味无穷。
汉代以后,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华民族成长为一个低调内敛的民族,埋头苦干,不事张扬,但是如果再往前溯,春秋战国时代却是另一番场景,大变革,大争霸,大思想,大发展的“大争之世”奠定了华夏族骨子里的那种求道图强的渴望。那个时候的华夏大地,不管是秦人,赵人,齐人,燕人……人人都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归属感,人人奋进,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诸子百家思想上的“出世”“入世”等上古遗风直到今天仍然熠熠生辉。
秦国崛起于中国西部,与关东六国相比处于华夏民族文化圈的边缘,在与西部少数民族长期的战争中养成了“尚武”之风,战国中前期侧重于向西发展,默默无闻,同时也无法真正融入华夏民族核心圈,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秦国,自孝公启动商鞅变法后,国势日强,终于在经过六代国君的努力下,一举剪灭六国,完成华夏一统。
改革开放已经40多年了,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经济上的繁荣却无法掩盖文化上的贫弱,“洋大人”的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好莱坞大片,韩剧大行其道,文化上的差异畸形成对他国文化上的极端崇拜,非此即彼的绝对形而上学所造成的那种酸涩令人久久无法释怀。
“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跟国际接轨后所面临的一种文化窘境。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面对西方的舰船利炮所带来的“后遗症”。一种对自己本民族文化所不知所以的文化自卑。是啊。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关到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对外战争一败再败,经济遭侵蚀,政局混乱,民族遭受反复侵略,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积贫积弱的国运最终反作用于中国文化——国人骨子里的低人一等的深深自卑感久久无法消散。以至于什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文治武功千秋大业早就抛掷九霄云外……
当前,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深水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以可预见的时间在倒计时,然则继续往上爬坡的阻力也愈加强烈。精神信仰的缺失和文化空虚所造成的迷惘实则迟滞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外国文化的冲击和本民族文化挖掘的浅薄造成了很大的困惑。此时此刻,深挖中华民族内心深处思想文化的精髓显得尤为必要。
《大秦赋》的播出之所以能够引起巨大的反响,就在于国人对于文化上的认同和归属,这种薪火相传的文化并不是朝夕之间就会奏效,追本溯源,还是要感谢始皇帝建立大秦帝国后政令一统,经济一统,军事一统,文化教育一统……
有人说秦国为“暴秦”,《大秦赋》其实是在为秦始皇“翻案”,“天下苦秦久矣“,这是部分网民心中的基调。我倒不这么认为,站在更高的位置上看当时的境况。唯有行霹雳之手段,方能显菩萨心肠。秦国如果不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六国,错过统一中原的最佳窗口期,天下七国之间将会继续征战杀伐,归根结底受苦受难的还是万千黎民百姓。
可喜的是近些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本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国家宝藏》《大国崛起》《故事里的中国》等一系列的优质内容不断涌现。当这些呈现在国人面前时,仿佛在进行一场召唤和追寻民族之根的“文化之旅”。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唯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紧紧的拥抱本民族的文化,继承好,传承好,发扬好。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家间的博弈说白了拼到底的是文化。只有华夏民族的文化真正融入世界,推向世界,那才能叫中华民族的真正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很快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