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初唐著名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他为陈拾遗。
陈子昂出身于官宦世家,他家祖上就有慷慨好施的侠义之风,他的父亲虽然不是官员,但在地方上的威信很高,人们有了纷争,不去找官府,往往听从他的调解。陈子昂小时候很聪明,也继承了父辈的任侠精神。《唐才子传》记述,陈子昂“貌柔雅,为性褊躁,轻财好施,笃朋友之义”,“初年十八,未知书,以富家子,任侠尚气弋博”。也就是说,陈子昂虽然长相儒雅,但性格固执,乐于交友,轻财好义,很有古代侠士的风范。
陈子昂十八岁时,还不能好好读书。后来因为击剑伤了人,才幡然醒悟,弃武从文。他立下志愿,和过去的朋友断绝了来往,刻苦钻研经史,没过几年就精通了百家典籍。
高宗调露元年(679年),陈子昂北上长安,进入国子监学习,并参加了第二年的科举考试,落第后回到家乡。永淳元年(682年),他再次入京应试,仍然没能考中。直到文明元年(684年),才终于进士及第。这年唐高宗病逝在洛阳,武则天执掌朝政,和大臣商议要把高宗归葬乾陵。陈子昂上书劝谏,他认为洛阳地形很好,可以安置高宗的灵柩,不必迁回关中。武则天看了他的文章,赞赏他的才华,任命他为麟台正字,不久又升迁为右拾遗。
拾遗是谏官,陈子昂为人耿直,心怀天下,所以屡屡上书言事,毫不顾忌。当然,他的直言敢谏,使他屡次遭受当权者的排斥和打击。
他主张兴文化、罢战争,他认为战争对国家没有好处,只能对那些“奸臣”“贪夫”有利。当时武氏家族把持朝政,多次利用战争谋取私利,陈子昂的言论,不但未被采纳,反而多次遭到了斥责和降职。甚至,他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后”的罪名而下狱。
陈子昂曾两次从军北征。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人攻陷了营州。武则天派武攸宜带兵出征,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武攸宜为人轻率,缺乏谋略。第二年就打了败仗,眼看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带领一万士兵作为前锋攻打敌人,武攸宜不答应。随后,陈子昂又向武攸宜进言,武攸宜不听,反而把他降为军曹。接连受挫,报国志愿无法实现,满怀悲凉的他登上蓟北楼,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他有满腔的报国雄心,却屡遭奸佞的打击,此刻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无尽的忧愤,只能慷慨悲歌。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极富感染力,可以说是思接古今,气吞山河。他在无限的时空里感慨着人生的坎坷,感悟着生命的价值,全诗充沛着一股震动天地的浩然之气。
陈子昂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三十多首《感遇》诗,也是文学史上的名篇。比如其中的第二首: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首诗写春夏之间的兰若在秋风起时便枯萎调零的命运,借以抒发自己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的苦闷。
再比如第三十五首: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这一首是他第一次出征边塞时所作,表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懑忧伤。
陈子昂的诗受建安、正始诗人影响很大,他主张改革初唐诗歌的绮靡纤弱的习气,倡导写诗要注重“兴寄”和“风骨”。他是初唐诗文革新的重要人物,在初唐到盛唐诗风发展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卢藏用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里说:“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元好问的《论诗绝句》说:“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圣历元年(698年),陈子昂因父亲年老辞职还乡。父亲去世后,他在家居丧。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诬陷迫害他。陈子昂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一岁。
这位正直豪爽的诗人就这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卢藏用在《陈子昂别传》里说他在狱中曾用蓍草为自己算了一卦,卦成后,仰天长叹说:“天命不佑,吾殆死矣!”
《唐才子传》评论他说:“古来才大或难为用。象以有齿,卒焚其身。信哉,子昂之谓欤!”辛文房把陈子昂比作大象,大象因为有珍贵的象牙,所以被人杀害。那么陈子昂的悲剧命运,又是因为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