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上班一个月,理想主义被扼杀得片甲不留?

上班一个月,理想主义被扼杀得片甲不留?

作者: 古豆豆 | 来源:发表于2019-01-21 18:16 被阅读7次

    进入职场之前,我所听闻的职场的模样有两个版本:

    1、兵荒马乱,勾心斗角

    2、清闲自在,独善其身

    这两个版本唯一的相同点是,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进入职场后,怀揣的理想主义被工作磨灭得所剩无几。

    曾经想要改变世界的灼灼热情不断减损,对万物好奇的赤子之心逐渐隐匿,工作和生活、理想和现实不知不觉地对立了起来。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01 认知加工在“撒谎”

    毕业后的我,进入了第一个版本的职场,而且是这个版本最具代表性的行业——广告传媒业。

    你能想象到一个从象牙塔出来的毕业生初入职场,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着急想要证明自己,做出点成绩。

    但伴随而来的是各种欲哭无泪的状况:加班太多以至于没有正常生活作息,不知道如何和前辈打交道,甚至自己苦思冥想的idea直接被上级拿去用。

    更让我不能忍受的是,自己的作品往往在客户的要求下改动得面目全非,但是面对乙方,作为甲方的我完全没有立场去反驳。一时间我非常迷茫,按部就班地产出一个个机械的文案和稿子,与创意离得越来越远。

    整日重复输出同质性的内容,很快让我变成了自己最厌恶的模样,空有一副皮囊,语言荒芜,思想贫瘠。身体和心灵同样疲惫,下班以后,也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自我提升,输入有质量的深度内容。

    后来,我辞职了。我心里想的是:我向来是仰望月亮的人,怎么会因为六便士低头,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然而现在回过头理性分析,刚刚的叙述只不过是我的大脑——也就是我的认知加工方式,将一系列事情解释成了“因环境等外部原因导致了理想主义的破灭”。

    心理学中的认知学派认为,人在处理信息、知识与经验的获得与记忆时,具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加工方式,久而久之,在习惯化的认知行为中形成了自己偏爱的认知风格。

    同样的事件,不同人由于认知加工方式的不同,理解和感受也不同。比如说,同样是面对你的上级对工作提意见,有些人认为这是上级没事找事(外部原因),有些人则认为这有利于个人提升,自己仍有发展空间(内部原因)。

    也许我们都习惯于将事情归结于外部原因,忽略了全貌,将虚像拥抱成真实。

    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述的一个著名的隐喻。

    一群被绳索束缚的囚徒面朝洞壁,背后的火光在他们面对的洞壁上投影出事物的虚像,他们一直认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有一天一个囚徒逃了出去,才发现洞里的事物都是虚像,在太阳下的事物和太阳光才是真实的世界。 

    我们都似乎非常了解自己,但其实认识你自己,是最难的事。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才能不被假象蒙蔽,更好地提升自己。


    02 “所有一尘不染的理想,都是趴在土里实现的”

    理想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有根基才能生长。

    关于理想和现实,环时互动CEO老金做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广告是路桥工程,你趴在地上一砖一石地往前铺盖,有点尘土,而不是飞天遁地和鲜衣怒马。”

    这句话我认为适合于绝大多数行业。你看到的光鲜亮丽,其实是背后不断的积累和坚持溢出的表象。想获得关注,想做出成绩,先看看自己能吃多少苦,能做多少事。

    回到我之前的广告工作经历,只喊口号,举理想的大旗是徒劳的,只有在理性分析现状、毫无保留地剖析自我的基础上,不断用行动夯实自己理想的大厦才可能无限接近理想。

    那么如果再次回到第一个版本的职场,我会怎么做呢?

    “不断修改作品”,那这意味着自己的作品无法让客户满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增强自己的硬实力,用专业意见去说服客户,或许是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加班太多”,可能意味着自己工作效率较低,无法在指定时间完成任务。适当调整工作心态和时间策略,让自己更高效地去工作,并能争取更多工作之外的自我提升时间。

    “无法平衡工作和生活”,其实是从来不缺时间,只是缺乏时间管理。那就尽力调整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利用碎片化时间也能学习。

    相信你已经明白了,越务实越可能实现理想,理想就是最好的实用主义。我们需要做的是击碎一个个自我认知编织的谎言,坦诚面对自己,笃定实践行动。一件件成功的小事,慢慢就可以塑造你的成就感。

    最后,用老金演讲的一句话作为结束,“所有一尘不染的理想,都是趴在泥土里实现的”。

    文✍️/古豆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上班一个月,理想主义被扼杀得片甲不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gch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