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034230/7435434c45db18ce.png)
我们知道,“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民众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家庭教育与治国,其实是相通的。
现在的家庭教育,最大的弊端之一,就是完全与这一理念相悖,父母太有为。
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小场景——
“刀子不能碰,会割到手的!”
“厨房不要进来,担心烫着!”
“少吃点糖,小心蛀牙!”
“放在那别动,我来!”
“你去做作业,别管这件事!”
“小心,别碰它,我来帮你!”
这些都是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的话。
不得不承认的两点
一、家长在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很多结论,而且会把这些结论当做真理灌输给孩子,忍不住给孩子下结论。
二、家长习惯于低估孩子的能力和试错承受力,高估问题和后果的风险,总是担心孩子吃亏、做不好,于是忍不住出手帮助,或者干脆越俎代庖。
如果孩子学到的只是一些结论,他们的心智是没有发展的。
他碰刀,你呵斥他。
他过马路,你大叫:“小心车!”
他兴致勃勃想尝试做一件事情,却被妈妈大惊小怪的表情和嗓门给吓退,孩子就会觉得自由的探索等于恐惧、等于危险,而且,他会捕捉到这样一个信息,他是被怀疑、被否定、被不信任的。
规矩与习惯
规则和习惯都是从实践的感受中习得的,而不是从结论中学来的。好的习惯、好的规则养成,一定是他不受打扰时最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定是在好的感受的基础上才会保持下来。
而结论式学习,发展的只会是恐惧和制约。
你如果管他吃饭,他觉得吃饭就是痛苦。
你如果管他学习,他觉得学习就是痛苦。
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他的那部分就会感受到痛苦。
如果在给孩子定一项规则的时候,你自己难受,孩子也难受,那么孩子学到的只会是难受,他就不会愿意遵守这个规则。
事实上,最好的教育,是不教育——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不把结论灌输给孩子,而是陪同孩子去体验;不直接替孩子解决问题,而是给他试错的机会,只在关键时候给到他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假如他出现了坏习惯怎么办?还是什么都不要做,你只需要全然接纳。假如你试图干涉他、改变他,有可能孩子的这个问题暂时被你掩盖了,但他一定会在将来某个方面突然表现出来,甚至是火山式的爆发。
爱其实不需要多复杂,我看见你了,这就是爱。每一个顽固坏习惯的背后,都是爱匮乏的痛苦呐喊。只要有爱和自由,所有人都会越来越好。父母不是老师,父母就是看见孩子的那个人。如果没有能力看见,那就请做到不要打扰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