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题是“写作是靠刻苦练习还是靠天赋?”
“长期主义”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了,但是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做到了“长期主义”呢?尤其在现在这个如此焦虑、如此浮躁的年代,很多人很难真正沉得下心来去做一件自己真正热爱的事儿。
我认识一个朋友北漂很多年了,刚开始在活动上认识她的时候,她自我介绍说她在做保险之类的事情,看她打扮的很是精干,包括谈吐和举止都很是得体。也觉得她的形象和她的职业很是匹配,很多人也都对她过往的经历和优秀的演讲竖起了大拇指。
但是就在一年前我收到了她发来的微信,点开一看应该是制式的群发,好像说是因为大环境的原因做了团购的项目,所以我就没有回复。后来她又拉了一个群说在做什么中医养生,我就礼貌性的进了她的群,结果一看是卖产品的就退出来了。这还不算结束,就在前两天我又收到了她给我发的群发微信,说现在又开始做一个电商什么的项目,这一次,我直接把她删除了。
为什么?
一个人做产品没问题,做社群没问题,做电商也没问题,但是你在做任何的项目和产品之前请先做好你自己。
如果你本人不具备任何的核心竞争力,不具备任何的“超级个体”的特质,没有任何的个人影响力和个人IP,那么,你卖的任何产品仅仅只是冷冰冰的产品而已。
如果产品好,别人刷一单也只是面子单而已,它并不会因此给你带来二次转化或者转介绍,构不成黏性,所以你的生意就不会持久。这也是为什么她在近三年的时间里边换了三四个领域的原因。
很多时候,人们消费并不是因为产品本身,而是因为产品背后的“故事”和“你个人本身”。如果,你本人能够给对方提供产品之外的价值,比如产品知识(最基础的)、比如品牌效应、比如资源价值...
如今年这个时代让你增值的不仅仅是你自身的知识,同时还有很多的外显的价值,只要你去挖掘并且好好利用,它一定可以帮你做到价值最大化。
反观我的另一位朋友,自毕业之后就一直金融领域扎根,虽然她北漂时间并没有第一个朋友时间长,但是现在已经在北京买了房、买了车,也一直在自己热爱的金融培训领域做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这里倒不是说拿“房车”来定义成功,但是“房车”在某种程度上确是最外显、最便捷的定义成功的方式之一。
索性叫我的第二位朋友小N吧,小N也是一位90后,是一位长得极其漂亮且有野心的姑娘,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北京工作,刚开始那不用说也是吃了不少亏、上了不少当、受了不少气,这个在职业生涯初期实在太过正常,几乎每个人都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但是我的这位朋友就很聪明,我觉得用“智慧”来形容她好像更加贴切,因为她的成功的确不是靠耍“小聪明”得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勤奋和思考换来的。这里不得不说她有一个先天优势就是长得好看,不可否认“长得好看”不管在任何年代都是一个加分项。而她也是正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美貌硬生生的从最初的“丑小鸭”变成了一只“白天鹅”。
首先,她做的是精专自己的专业,任何时候“专业”是打底,是“基本功”,也是最起码的对行业的尊重。所以她用了半年的时间让自己的专业知识超越乐公司里的很多“老人”(入职时间较长的老员工)。慢慢的在公司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随之而来的是公司的培训和讲座越来越多的找到她,她也在一次一次的培训和演讲中精进自己的专业能力。
与此同时也不忘兼顾自己的业务,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开始做自媒体,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个人IP,慢慢的她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认可。随着业务量的加大,她成立了自己的部门,组建了自己的团队,现在仅她自己的团队就几百人。
她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投资自己的大脑远比投资脖子以下更智慧”,而她也的的确确是一个“投资脖子以上”的践行者和见证者。
她最大的优势除了“漂亮”本身就是“链接”的能力,当时我意识到“链接”的重要性也是受她的影响,所以后来我也在“链接”上深深收益。不仅交到了更高阶的朋友同时还拓展了自己的眼界和思维,这也为我接下来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很好地资源和机会。
接下来说说我自己,其实这些年说到我自己的职业生涯问题我都是很逃避的,之所以逃避一定是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预期。
这么些年我一直不想提
一是,因为我的职业生涯的确没有达到我的理想预期;
二是,因为我现在处于转折的“生存期”(也可以说是《五种时间》里职业上的“生存时间”,但已不再是最初职场新人时的“生存时间”,想了解更多可以参考潇洒姐的新书《五种时间》)。
其实,我的职业生涯起点相对来说还是蛮高的,除了实习阶段做过一段时间的房产销售(但,那段时光也是我职业生涯里最幸福的时光,瞬间好怀念...)
对于即将毕业还未正式毕业的我来说月入过万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数字了,况且那还是在六七年前了,相比很多的同学每个月一两千的工资,我算是极好的了。
后来,正式毕业之后。新闻专业的我满腔热血,一心想要进到媒体的行业从事我最热爱的传媒事业,但是后来还是被现实打的败下了阵来。我一个普通的本科毕业生,想要进入北京的媒体单位简直比登天还难,再加上那时候我初到北京,除了一个装了行李的行李箱什么都没有,更别提什么高端人脉引荐了,那是极其不可能的事儿。
但是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我虽没能进入心仪的媒体机关单位,但是却意外收到了一封base在网易的offer,上面写着“路xx,您已被我司新媒体部门录用,欢迎你加入我们......”。
哇,我当时好兴奋啊,好有一番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畅快和淋漓。入司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公司的工作氛围是真的好呀,同事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协调,以及前辈对新员工的耐心指导,包括公司给到新人的成长期都是那么的包容和自由。
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自由让大家多了些自觉,不管是本职工作还是公司文化,我发现和我一起入职的几个小伙伴都成长的特别快。按理说,在这样一家有爱的公司工作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但是我内心却隐隐透着一种强烈的“自卑”。
和我同时间入职的两位小姐姐,一位是法国留学回来的,另外一位是刚刚申请了国外的研究生,而我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本科毕业生而已。这种落差导致我敏感的内心受到极大的冲击,虽然看似每天那么多的欢笑和嬉闹,但其实我内心是饱受挣扎的,虽然我那时的领导很是看好我,毕竟咱也有咱的优势,那就是“野心”和“努力”。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的过着,直到某一年的某一天我遇见了一位“知性姐姐”,她去公司找到我,最初是向我销售她的产品,后来就想要挖我到她的公司。刚开始我并没有被她打动,但在她接二连三的炮轰和对未来图景的希冀之下,内心备受煎熬的我终于还是妥协了。
其实,我内心清楚地知道即便没有她的出现我也会离开的,因为内心的煎熬与痛苦在那个时期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排解,离开就是早晚的事儿了。那个时候,我经常坐在办公桌前透过诺达的、明亮的玻璃窗遥想外面的世界,“难道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每天的朝九晚五吗?难道我的职业生涯就是要靠一年一年的时间去熬吗?难道我的人生就没有更多的可能了吗?”
所以,当时的种种情况都给了“离开”一个很好地理由,就这样,我离开了很多人挤破头都想进来的“大厂”。
在这之后的时间里,我用了一年时间去思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内心热爱的是什么?而后我就转战到教培领域,因为我发现不管是在什么场合只要让我站上讲台,那种由内而外的自信、那种潜藏内心的表达欲、那股向上的不服输的劲儿和顽强的生命力都会在拿起麦克的那一刻瞬间爆发。
所以,我知道了,讲台、表达、麦克是我内心最能达到“心流”的东西。于是,我听到了“没错,就是它了(演讲)”的声音,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
虽然,我在这个领域经历了高低起伏,但是却从未想过放弃。甚至,还想要在新的领域“大展身手”,我相信那一天会来的。
最后,附一句我曾经的培训老师送给我们的一句话“成长不是瞬间的惊天动地,而是持久的厚积薄发”,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