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婉兮 图/网络
1
《小舍得》有一集,讲米桃的爸爸去开家长会。
这位没什么文化的父亲,特地换了身体面衣裳前去。坐在教室里时,身板挺得笔直,耳朵也严肃认真地竖起来,唯恐错过老师任何一句话。
当听闻全A的女儿学习成绩退步后,他急火攻心,立刻诚恳地对班主任道:“桃儿要是不听话、不好好学,您该打就打、该骂就骂,我们肯定不护她!”
看到这里,我不禁哑然失笑。
这一幕何其熟悉啊。
因为这句话,也是我爸爸妈妈经常挂在嘴上的。
他们和米桃的父母一样,学历不高、文化不高、收入不高,大半辈子都混迹底层,靠一身劳力来养家糊口:种过地、打过工、也做过小生意。对老师和一切有学问的人,都心怀天然的信任与敬畏。
对“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他们亦深信不疑。
所以愿把专属父母长辈的“打骂权”,完完全全转让给老师。
毕竟,自己水平不足,教育方面有多欠缺,倒不如把孩子全权托付给老师。
而在这一类父母眼中,孩子通常也被全家人寄予厚望,乃至承担起跳出农门、改变家族命运的重大责任。
米桃父亲,是明明白白说过这句话的。
“咱们这儿跳农门,成为城里人,可就指靠你了。”
原因显而易见。
父母的人生已基本定型,无论再怎么努力,都无法跳脱现有阶层与命运,只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为此,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愿意拼了命去为儿女创造环境。
好比米桃的父母,两人从家乡出来,在大城市卖命苦干,终于将女儿接到身边,将她送进胜于老家百倍的好学校。
虽然在现实中,这不一定能实现。
2
童年时的我,和米桃很像。
也是个学霸。
记忆中,小学时遇到的所有老师都非常喜欢我。几乎每次考试,我都能考第一,平日的听写、背诵更不在话下,一首古诗随便看上一眼,就能将它完完整整背下来。
数学题亦能举一反三,老师一讲完,我就全懂了。
好在那些年还不流行出门打工,所以我能够在父母身边长大,没做过留守儿童。
直到中学住宿,才离开家、离开父母。
那时我才十来岁。
所以我也和米桃一样,跟父母不大亲近,只习惯和他们分享我的成绩和排名。成绩之外的欢喜悲忧,则甚少提及,他们不感兴趣,我也羞于开口。
打电话时,通常是他们嘱咐要好好学习、照顾身体。我只一连“嗯”上几句,然后开口要生活费。
在整个青春期,我们的情感交流几乎为零。
亲情维系在一笔接一笔的费用中,爸妈将一大半收入源源不断地汇给我,支撑起一条漫长的求学路。
从初中到大学,这样的生活持续了整整十年。
你问我有压力吗?
有,而且很大。
高中时,我进了县一中,身边是全州各地来的尖子生。我偶尔会心生惶恐、偶尔会为不如意的考试成绩落泪,可当我开口说压力大时,我爸回应我的,是这么一句话:
“谁不苦?我跟你妈更苦!脸朝黄土背朝天,不都是为了你吗?”
我怔住,瞬间泪落连珠子。话没说几句,便匆忙挂了电话。
那时我才十五六岁,抗压能力还没那么强。本想向最亲近之人倾吐,但等待我的,并不是温柔的安慰。
反倒是跟学校里关系好的老师们,能说一说心里话。
我不是个不懂事的孩子,我慢慢学会了报喜不报忧。在学校发生的所有不愉快,也都三缄其口,再也不曾向父母提起。
因为我知道,只有努力学习、只有拿到好成绩,才能报答父母的恩情、才不会辜负了他们。
3
米桃的父母,放在今天的教育理念中,是不太合格的。
他们将自己的人生遗憾全部化作期望,重重压在儿女身上。而且还会不断念叨、不断重复,用自己的辛劳付出,来激发孩子的愧疚与亏欠,再逼着她奋力向前。
“你看,我们为了你,那么辛苦那么累,你可不能不争气啊!”
拿句不太好听的话来形容是这样的,“有一种鸟,自己不会飞。就下个蛋,想办法让蛋飞。”
包括我的父母。
对年纪尚小的孩子来说,这种压力未必能转化为动力,反而可能损害身心,乃至走向另一种极端。
也正因为如此,米桃父母受到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唾骂,甚至被视作“无用的只会指望孩子的父母”。
尤其是在米桃受委屈时。
她的父母,并没有表现出理想中的“完美父母”模样。
第一次,是米桃意识到贫富差距不愿再去夏家时。
父亲怒不可遏,不问青红皂白便开始呵斥女儿:“爸妈为你花多少钱都愿意,但你自己要争气!”
第二次,是米桃与夏欢欢发生了冲突。
父母的处理方法,依旧是将自家女儿呵斥一通,要求她“懂事听话”。哪怕被欺负了,也不要跟夏欢欢计较,因为他们欠了夏家的人情。
之后,母亲向女儿显示了父亲受伤、却不舍得去看医生的腿……
那一幕真令人心碎。
大人的艰辛与小孩的委屈,全都一涌而出。它们相互牵扯又相互制衡,令人鼻子一酸,很难不代入自身。
想必这也是大部分底层家庭的缩影吧。
父母拼命工作,在挣钱与省钱之间苦苦挣扎。孩子则早早丧失任性的权利,不得不在“懂事”二字的压迫下,将所有委屈都默默吞进肚子里。
说到底,都是可怜人。
4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我要责怪米桃的父母?
但不是的。
对他们,我真的不忍将责备说出口。
因为从他们身上,我能看到我的父母、看到不完美背后的种种艰辛,以及“讨生活”这三个大写加粗的字儿。
毕竟如今的我,也已经是个年过而立的女儿了。在追剧过程中,有时会代入米桃,有时代入的,却是她的父母。
我能理解米桃,我也曾从那个年纪走过。
那种敏感、自卑与委屈,我都能感同身受。
大概是上初中的时候吧,我见识到了另一种父母。
他们大多供职于正式单位,有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也基本都见过世面谈吐不俗,和我的父母截然不同。
我同学说,她和她妈妈是朋友关系,可以一起聊明星八卦、一起上网打游戏,甚至一起讨论自己暗恋的男生。
当时,我整个人都震惊了。
我爸妈不允许我追星,对早恋更是讳莫如深,不止一次对我发出警告,“要是你敢早恋,书就不要读了!”
我也曾羡慕啊。
羡慕这样的父母,有钱、开明、睿智,能倾听儿女的心声。无论成绩下滑,还是暗恋谁、讨厌谁,都可以跑去父母跟前释放,听听他们的意见、再得到拥抱和鼓励。
但很显然,米桃父母和我的父母,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底层父母的情感表达,往往更含蓄内敛,只藏在寻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
而另一方面,他们疲于奔命,为一粥一饭耗尽精力,再也抽不出时间精力,去关注更高层面的东西。
打潜意识中,就没这种概念啊。
5
现在我已经过了30岁。
虽还未为人父母,但生活的艰辛不易,已品尝过不少。对父母的评价,也终于能跳出情感与身份局限,更客观、更立体地看待一切。
说到底,他们也不过是普通人而已。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父母”二字自带神圣光环。仿佛套上这个身份,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变成圣人,容不得丝毫质疑。
但事实上,父母也吃五谷杂粮,也有贪嗔痴恨。人性里的弱点和短处,他们同样无法避免。
而他们的爱,也必然会受物质、阶层与学识的局限,无法用统一标准来衡量评价。
南俪和夏君山的父爱母爱,就一定胜过米桃父母吗?
不见得。
这本就是无法比较的情感啊。
为人父母,谁不是在能力范围内,竭尽所能地,为孩子创造生活与学习条件?期待着她能跳出自己所在的阶层,抵达更美好的彼岸。
为这个朴素的心愿,他们已将自己所能给予的最好的一切,都全部捧出来了。
虽然方式不一定对,效果也不一定好。
理解父母的苦衷、宽恕他们的过失、感恩他们的付出与辛劳。这才是一个人真正成熟起来的标志,也是与原生家庭和解的必经之路。
米桃曾对南俪和夏君山说,她还有个理想,是当一个妈妈。
不知为何,这一幕特别打动我。
我相信,她能够打破局限,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母亲——如她亦如我渴望的那样。
而这,不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吗?
也是米桃父母们的初衷吧。
犹记得大学毕业那年,我生了一场大病,无法工作、无法挣钱、无法改变家族命运。我哭着对我妈说:“对不起,你们的付出全都白费了……”
当时,我妈是这么回答我的:
“我们供你上学、我们让你努力,为的并不是得到回报,而是希望你能过上好日子,比我们好!”
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