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以一人之力写成的,最初是给一位孩子的通信。但他的趣味纯正,足够博学,打个美术史框架是相当好的。
不过要想以一人之力精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是不可能的,像中世纪手抄本、尼德兰美术等领域都有比贡布里希更专业更深入的学者,到有个起码的知识架构的时候就可以找他们的专著来读,按自己的兴趣深入。
像我给你们发过Pdf的詹森艺术史也是,包括老一点的艺术史丹纳的《艺术哲学》,也是一人独立之作。
但《牛津西方艺术史》和《剑桥艺术史》这样的就不是——比如《牛津西方艺术史》,是由好几十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合作的,这就可能使得各篇章更能体现当时研究领域的最新最好的学术成果。
所以,有心学好艺术史打好框架或真有兴趣的这种书也最好备一本,以补查个人专著的不足。
PS:
有同学问班长《被误诊的艺术史》这书怎么样?
班长的回答:有空看看玩可也 好比人累了看看肥皂剧可以解乏 比顾爷好一些(八卦还能有个边,偶有出处) 但他们气息很相似 或可称女顾爷 这就是市场喜欢的 我没什么可说的.艺术史是培养趣味和判断力的 不是八卦悬疑 即使天性喜欢这些 最好也要通读几本经典的艺术史再去玩.好像以前我说大一形画得不准的孩子 孩子画不准还很得意说老师我这是变形 是现代派.我说你这不是变形 是走形。走形跑了形 没了形 变形是艺术家主动处理画面的产物 是艺术家不满足写实而变 但前提是他写实也不坏。知乎知乎 知道份子不是知识分子 粉丝也不是检验知识虚实的尺度 。当然也不是个体的某人 比如你我他 那什么是尺度呢?——是经时间检验论证过的经典。我还真不是学院派 虽然身为教书匠 我只是个求真知的游走者 学院早已因话语权优势而陷入程式化 少了许多艺术该有的鲜活灵动 19世纪以来已然如此 以后如果有机会按线性能讲到19世纪会那么远专门有一章讲讲学院派 它的缘起 所遵循的路线及它的离弃者和拥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