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里的感悟孕育已久,却无法为它量体裁衣,找到合适的语言呈现时;当努力前行的思维遭遇山重水复而无法突围时,偶然读到或听到的一段文字,不偏不倚正好嵌入你语言的空白,或者在围追堵截中突然掘开一个小口,那时心底涌起的喜悦,好似一路虔诚朝拜终于看见佛光。如同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星期六上午,那是一段极美好的时光,我怡然自乐于笤箒搅起的尘埃大战。阳光像一面放大镜,仼由微小在它的怀抱里推推挤挤、飞舞跳跃。拖布是我的得力部将,它带着重托与使命一头扎进生活的角落,搜索清除着昨日的蛛丝马迹,还我一个清新整洁的明天。
蒋勋老师曾说,《红楼梦》的伟大就在于它关注了生活中的每个卑微与不起眼。我也曾反复告诫学生,写作的树苗一定要植根于生活的肥沃土壤中。打开记忆的闸门,到自己的生活轨迹中寻找写作的值得与素材。但似乎我的经验之谈总与学生的写作实践隔着千山万水,教学的实效总是大打折扣大把缩水。
忙碌于家务的我,一边也在聆听着曹文轩老师的《<草房子>导读》,他讲自己对文字的洁癖来自童年对水的记忆;环境为人格提供了依据;文字的美学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草房子》其实是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书,仼何一次创作只有充分依赖个人的记忆时,才会有一种踏实感;与童年伙伴们共有的生活资源,却只有他能发掘出来,是因为其他人缺乏感受经验和记忆的能力,而后来的阅读则培养了他发现自己的眼力和生活的目光……
瞬间家里一片亮堂,曹文轩老师对其他人遗漏写作素材的分析像一缕阳光,令我回首间看清曾经的迷惘:尽管学生明白写作是流向生活的河,写作是青春的倒影,自己才是写作真正的素材,但他们的问题却是因为阅读的贫瘠而不能看见自己与生活。于是面对考试,他们习惯假唱别人的歌谣,追求技巧的速成,心甘情愿被套路牵着鼻子走,殊不知大量荒废的却是美好的阅读时光。
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当惊讶于别人如痴如醉的读书状态时,当羡慕别人涉猎之广挑战名著易如反掌时,我却在想,千里之行,一定始于足下。每个人要先找到与自己阅历相匹配的书籍,每个读者也必须经历日复一日的积淀,必须跨越众多的文字沟壑,才能拨开云雾看到思想的珍奇,才能最终认清自己,并记住一路走来的风雨。
当肖培东老师感叹自己那么多时光浪费在搬运教参,反复刻印习题时,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复制肖老师过去的悲哀。虽然山西语文中考已大幅度改革,虽然初一已开始使用的新编本教材要求一学期读六本名著的现实就在眼前,但我们仍固执地认为做题才是真理,训练才得经验。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阳光美好的上午,于不经意间遇见曹文轩老师,经历了迷惘到顿悟的蜕变,明白了阅读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美姿态。未来的课堂,也许我们只是学生阅读的见证者、陪伴者,或者在与文字的相遇与缠绵中,我们把自己也教成了学生,教回了童年,与孩子们相依相偎一起成长,慢慢变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