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只中国有十二生肖,埃及、印度和希腊都有,只不过十二种动物不完全一样。比如印度的十二生肖,用狮子取代了中国的老虎,其余都一样。郭沫若认为,各民族的生肖都起源于巴比伦,是中亚地区居民模仿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而制定的。
很多人拿生肖做命理分析,你不想想,十二生肖如果晚传入一年,不是恰巧12的倍数,那么你大概就不是原来的属相了,那么命运是否就不同了呢?生肖命理实际上不过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式心理咨询。
另外,对于中国自古以来用来纪年的干支中的十二地支,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干支》中也认为其起源于巴比伦黄道十二宫。
有什么证据呢?
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当中有这样一段话: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
现在的人回头读到这一段,会感觉非常困惑,好象是word文档打开后偶然出现的乱码那样难读,因为这些词明显不是汉语。
晋代著名学者郭璞虽然“博闻多识,犹云字未详”,在《尔雅注》中对此只好“阙而不论”(见《尔雅》郭璞注)。读到这些词,除去古文诘屈聱牙的因素,估计第一反应都会认为这是译音。竺可桢认为,这些词源自外来语的译音词是“无可讳言”的。岑仲勉认为是来自伊朗,郭沫若则认为是来自古巴比伦文化。
比如第一句,“太岁在寅曰摄提格”。甲骨文的“寅”字是弓箭的形状。郭沫若说,这个星在巴比伦文化中对应的是丰收女神伊什塔尔,通常也是站在狮背上手持弓箭的形象。
史有为说:“从郭沫若提供的巴比伦语或其亲属语言的对音来看,其中大部分确实有语音上的对应关系。这些读音不是个别的,因此不能用偶然相似来解释。另外,这十二岁名也确实不像汉语固有的,名称奇特,无法用上古汉语单音节语素去解释。巴比伦是古代天文学最早也是最发达的地区,根据各方面的合理推断,古代华夏人同西方的联系也应该早在史籍记载之前就已经开始,因此天文知识连同这些名称万里辗转输入中国是完全可能的。”
还有人找到证据说,摄提格对应的拉丁语是Sagittarius /sædʒi 'teəriəs/,即十二星座中的射手座,这个词前三个音节Sagitta(音瑟即他)发音与“摄提格”接近。或许,这个译音与拉丁语有一些亲缘关系吧。
郭沫若说,中国的早期天文学知识与中东如此相似,所以“古巴比伦星历之输入,必在有夏一代。意者商民族本自西北远来,来时即挟有由巴比伦所传授之星历知识,入中土后而沿用之邪?”。
也就是说,商族人有可能是在夏代从中东来到中国,带来了天文学知识。
或许曾经淹没的历史中,有一个中东或中亚的部族向东迁徙到黄河沿岸,后来和中国本土部族融合有了高度发达的殷商文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