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买的新书到了,今天翻了翻,大概看完了元明两代的医学教育与考试,很多内容都是之前就了解的,但还是忍不住感慨,元代医学兴盛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很久之前就知道金元四大家的名头,基于狭隘民族思想,当时还有些不忿,宋代医家为什么不能压金元医家一头呢?
当时的我只知道,宋代有儿科医圣钱乙,有法医大家宋慈,还知道有官修本草,可怎么看怎么感觉不正宗,哪像金元四大家个个开宗立派,蔚为大观,以至于有“医之门户分于金元”的说法。
后来了解到元代居然还有医学科举,更是让人惊愕,这才让我重新审视起元代科教文化来,随着了解增多,我不得不承认元清两朝确实有很多可取之处。
其可取之处体现在医学方面,就更明显了,除医学科举外,对医官的重视(元代医官最高可达二品,明代只能到五品),对军医、狱医、法医的考试,对医户的管控,对医家行医资的考察等等,在这高度重视的背景下,无怪乎会诞生出金元四大家来。
相对而言明代统治者没有那么重视医家,但朱元璋更重视百姓,所以全国一千多府县都建了儒学、医学、阴阳学,这是中等教育,更有十倍于此的社学来启蒙民智,这教育普及程度,堪称我国古代之最。
按理说,有这么好的教育基础,应该能出不少医之大家才是,可结果却恰恰相反,在各地医学初建和兴盛之时,明前中期医坛仿佛一潭死水,仅仅依靠金元四大家遗泽吃老本,而到了各府县医学形同虚设,名存实亡的晚明时期,反而来了一次医学大爆发,开启了医学的黄金时代。
中国古代名医最著名的有七十余位,明代有且仅有十八家,而其中十一二位都活跃在晚明,只有廖廖几位是活跃在明中前期和明末清初的。
我喜欢晚明,这一年来查阅了数以千计的资料,包括几百本书,四百多篇论文,以及收藏的三千多词条、文章,这些内容扩充了我的知识库,每每有新收获都欣喜若狂。可只是晚明相关就让我感到吃力,更不敢想象把了解范围扩大到元明清三朝会是什么景象。
以前看书没有目的,现在从晚明入手,从晚明医家入手,才知道什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只是想了解几个晚明医家的故事,可为什么仿佛是打开了一卷卷厚重的晚明史、文化史、医学史、人物史呢?
你能想象在明末,不仅活跃着儒释道三教九流,还有西方传教士,还有伊儒汇通的回族学者,还有四处讲学的印度学者,怎么看怎么像是民国在晚明的历史先演呢?
从晚明往前推,咦,元朝也是万国大杂烩,再往前推,唐朝也是啊!
也许大概可能是我之前打开书本的方式不对,错误的植入了片面的虚假印象。
不管怎样,多看书是不会错的,毕竟‘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