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教育自由
周末带4岁的孩子上英语培训班,无意中听到一位家长与老师的对话。
——“Linda现在上几年级啦?”
——“今年刚上一年级。”爸爸回答。
——“怎么看孩子这么憔悴呢?”老师问。
——“可能真的比较累吧。周间的晚上会给她上课业的辅导班,所以兴趣班类型的学习就只能集中在周末了。今天早上9点学游泳到12点下课,吃过午饭紧接着上钢琴课到3点半,之后赶过来上4点半的英语课。”顿了一下,这位爸爸解释说:“我们觉得学会这些对她以后的发展一定很有帮助的。”听完爸爸回答后,老师大概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淡淡的回答了句:“难怪看她这么疲惫呢!”
的确,紧锣密鼓的周末安排已是现代教育的常态,很多孩子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去上课的路上。在成功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不愿意让孩子错过任何可能成功的机会,众多培训机构也不断开发出新奇的课程来吸引家长:机器人编程、智力开发、各类体育教学班等等,不知不觉,家长们为孩子铺的路越来越多,换来的结果却是孩子们迷路了。
杨绛说“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所以,请花一个晚上的时间,和孩子探讨下目前的学习安排,是他所希望的状态吗?问问孩子他想学什么、为什么想学、想怎么学,同时也问问他,还希望我们怎样来帮助他学习。
02 社交自由
父辈们对于社交的态度是保守的,女孩们更无任何社交可言。而当80、90后们为人父母时,他们对于孩子们的社交也有了不同的期许。正如《无声告白》中的父亲詹姆斯一样,他送给大女儿莉迪亚的圣诞礼物是一本《如何让自己更合群》,他每天的欣慰来自于看到大女儿与好朋友们煲电话粥。尽管詹姆斯是一位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人物背景是特定的,但这也是大多数国内家长心态的体现。
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家里来亲朋好友时,我们会要求孩子乖巧地站在门口问好,若客人是带年龄相仿的孩子来,也常让孩子好生招待小客人,拿出喜爱的零食和玩具与客人分享,不得无礼、不得怠慢。若小客人跑来大人跟前面露委屈,无论因何而起,必定会将自家孩子拉到众人面前一顿责骂,仿佛这是展现我们良好的家庭素养或社交礼仪的好机会。
网友说成人的社交自由是不去见不想见的人,不参加不想参加的饭局,那对孩子们来说社交自由就是交想交的朋友。听起来简单,却很难做到。随着孩子的成长,亲子关系不再如幼儿时期无话不谈,家长们逐渐失去了把控感,害怕外界的诱惑让孩子无法正确判断,自然父母们就无法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时不时地在饭桌上暗示孩子该和谁玩,不该和谁走近,不要跟谁说话等等。这样的说教是否有效另当别论,这样的做法不仅削弱了孩子独立判断能力,同时也给孩子灌输了功利的价值观,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03 爱与自由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中关于爱与自由诠释得最好:在一个比较开明的教堂,教徒们不仅唱赞美诗,有时候也插入一些礼拜性质的小合唱,积极参与教堂的所有礼拜活动,当然其中大多数人还是比较低调文静的。一天,当礼拜活动已经进行到最后一首具有鼓舞性质的赞歌时,一个10岁的小女孩儿,本来是坐在比较靠前的位子上的,大概是觉得屋子里的人齐刷刷一起站起来很是无聊,于是大胆地走了出来,站在过道上,开始手舞足蹈起来。过了几分钟之后,又一位妇女,应该是女孩的妈妈吧,从教堂后面朝女孩儿快步走了过去。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妈妈并没有阻止女孩儿,而是走到女儿身边,拉住她的小手,然后,戏剧性地和女儿一起跳起舞来。想必这位母亲也在心里有过短暂的斗争——该不该将女儿拉回座位?还是也做个性情中人?是面子重要还是天性更重要?这位妈妈用行动证明,她选择了给孩子自由。
当生活节奏加快后,父母总是忙于计划和盘算生活,压力导致束缚,使人成为奴隶,从而失去了享受自由的快乐。放下压力,抛弃“一切尽在掌握”的错觉,正确的行为也未必能保证理想的结果,所以,请把成长的自由真正交给孩子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