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21届初三毕业生高考结束,昨天和今天陆续有学生来学校看望老师。回首往事,三年时间转瞬而逝,学生已经高中毕业或中专毕业已经走向了社会参加工作了。
当年初中读书时,学生还不太懂事,在学习上至少有两个不同的情况,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这是学校通常评定学生的主要标准,好与不好的两种,但是现在看来,无论是成绩好的,就读高中已经顺利参加高考即将升学的学生,还是那些在当时看来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如今中专毕业已经参加工作的,都是身心健康成长,比原来懂事多了。所以,从短暂的某一个人生阶段去判断一个人是不太可能的,也是片面的,更不用说仅凭成绩来对一个人下结论了。首先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是变化最大的阶段,尤其是男生,是很不成熟的,但现在看来,高中或中专毕业的他们,一个个在身心方面都已经有了成人的雏形了,虽然还有待进一步发育成熟,也就是得在即将进入社会,或经历参与工作之后的历练,接受社会生活和人生经历的磨砺,但是,在今天看来,他们已经不再像当年那样懵懂与难以沟通与交流。回过头去看当年,那不过是每一个人青春期的必经之阶段,作为父母或老师,只要好好保护他们在一定的安全的范围之内,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生活的成长,都是有青春期的特定的规律或人的特定阶段的,作为父母和老师无需大惊小怪的,更不用杞人忧天。就在这两天来学校看望老师的学生,其中就有那些被看成“坏”学生或被称为“不学无术”的人,但是,事实上,今天的他们完全没有我们成年人想象的那么出格,反而是循着他们应有的成长轨道健康成长。因此,站在今天回首往事,在教育中,对人的关注不能仅仅唯成绩论,对一个人的评定需要生活、学习、眼前与未来等多个方面与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只有这样才是科学和相对准确的,这与人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本体是相一致的。
因此,从学生本身的阶段性趣评判,就必须有一种发展观,或用长远眼光去看待人的成长,而不只是目光短浅地看眼前或阶段性评估,这就难免发生刻舟求剑的谬误和可笑。
其中,一个学生和我谈到在学习语文方面,他提到我当时在教他们的时候的一个做法,就是让学生多阅读,少讲课本。说高中语文更是要注重课外的阅读范围,因为高中语文是以高考为方向与指挥棒的,随着高考命题方向的改革,中考语文命题形式也紧随其后,注重学生情景式生活化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运用,而不是单一的背记等死知识的会议与复述,这就必须必须是初中与高中语文教学随着语文知识与能力考察的指挥棒而改革,而语文考察的范围也就是没有边界,或者说语文中、高考语文学科的范围与生活范围同频共振,语文生活化,就必然要求学生大量阅读,以提高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等真正的语文素养,而这些考试的能力与语文学科素养,只有在学生大量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自我培养与形成,也在某种程度上指出了语文课本只是学生学或老师教的一个桥梁性作业,不能只注重课内,而应该以学生课外大量自主阅读积累为主,老师课堂语文课本指导为辅的语文学习,方可完成语文学习任务,才能真正形成真正的语文素养与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真正的“功夫在诗外”,也是我们说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或者说“考场一天功,考场外十年功”。当年,我班上刚上高中两个星期后,回来看我的一个学生就和我讲过,他们现在高中的语文老师和我的语文教学观念是基本一致的,强调语文学习必须得以大量阅读为主,多读常写是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方法和最主要的途径。
其实,在语文学习上,很大方面是需要靠学生自主完成的,因为阅读本身是一个非常私人或个性的精神体验方式,老师主要在方法上指引和带动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和兴趣,那语文学习基本上就差不多了。真正体现了前人说过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其一是语文本身就是一个半自然学科,完全可以无师自通,唯一的条件就是有爱阅读和广泛阅读的习惯,并且有一定的悟性。这个方面有很多的例子,那就是古今中外那些学历不高,但爱阅读和有丰富对于积极参与生活的作家。其二是本来语文中的读写这两种核心素养与能力,只能在学生自己的大量阅读这样的亲自参与与体悟中来学习与形成,除此之外别无他途,这些东西,老师不可能代替或教授,老师能做的只能是一定程度的指导或引导,即便如此,还是得通过学生前面这个唯一的路径才能根本修成。
如此一来,人的一切不仅是学习也包括成长本身,都是必须通过自身来完成的,人一生最重要或最主要的教育,包括父母的家庭教育与教师的学校教育还有一生与影随行的社会教育,都好无例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