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喜欢吃家酿的柿子醋,有味有情有温度,散发着浓郁的酸香,自此,已到近三十而立之年,也每每眷恋这个味道。
从记事儿起至今,每年母亲都习惯酿柿子醋,亲朋邻里串个门,瞅见都抢着要一些回去,几十年,我把它称之为“情谊的传递,传统的延续。”
常常在每年霜降后,母亲背着竹篓,拿一根长杆,去屋后的半山坡寻柿子,采摘红透的柿子回来清洗、入瓮、封口,任其自然发酵。数月后醋翁底部开一个小孔,插上芦苇杆,翁中拌一些麦秸,清澈的醋液便从翁底部的小孔中流出,酸香扑鼻。生长于北方,吃面、吃菜、咸汤,做糖蒜等拌醋,自然是少不得,所以每年酿制一些醋,竟也是等不到年底便用完。
......这大概是我能记起儿时母亲酿醋方式,时代发展,很多传统的手艺虽犹在,却也不会全如往日,近两年母亲酿醋,已精简到只给醋翁中加井水再发酵一个月,吃的时候就用木勺掠取翁口的醋液,如此反复。
我常常想,是母亲不再年轻,还是时代的新潮变化影响着她的酿醋方式?社会只能是永远在前进,快节奏的生活,新的事物总会潜移默化改变着我们的思想与做事风格,一切从简,大概这就是答案吧。
说到醋,不管是粮食醋、果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它也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而存在,毕竟在这个泛文化的时代,什么都被文化了,又加上了标签,醋也不例外。
前些天,一时兴起,便与朋友相约去了离家不远的古镇,开了眼界,尝了次现做的手工酸辣粉,师傅熟练的掂起勺子压粉入锅,一两分钟后便可出锅享用。嚼在口中,手工粉确实劲道,可总觉得少点什么,怔怔的停顿几秒,原来是少了柿子醋的果香味儿,习惯了从小吃柿子醋,走哪儿都惦念。
很多时候,你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一定是心灵深处最美惦念。
关于醋,历史记载说醋起源于酒,由古代酿酒始祖杜康之子黒塔发明,有一次酿酒忘记时辰酿坏了酒,觉得酒糟扔掉可惜,不经意便酿成了醋,便有了酒醋同源之说。
一般认为酿醋自西周始,西方在古埃及时便出现了醋,均为发酵酿造获得,在古文明发端之时,酿醋的能力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毕竟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通常用作调味品,且有广泛的药用价值。所谓四大名醋的山西老陈醋、岐山醋、镇江香醋、保宁醋,大多都吃过,莫衷一是。而不为众多食者知晓的豫西贾氏柿子醋,其实也有更多故事。
柿子醋产生在粮食醋之后的北宋。当时的河南省西部有个叫做陕州的地方,陕县当地盛产柿子,偶然机会开封的大臣在当地巡查,发现当地人民有自己酿醋的习惯,尝之:酸味醇厚,略带果香,观之:清澈,略带是柿红,闻之:酸甜,略带酒香。遂尝试带到汴梁进宫给皇上,皇颜大悦。遂被封为:贡醋。
早在《屐人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万般果醕,止咳生津”;“尝往洛阳买卖,声名渐行”。这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柿子醋和酿醋的记载。
写到这里,就又不得不佩服汉语的精妙之处,很多汉语词汇都有多义性。正如说到“吃醋”一词,我们普遍想到的并不是吃醋本身,却是它延伸的喻意,或男女爱情里的嫉妒心,或兄弟姐妹间争宠的亲情,或因公司同事升职加薪引来的职业情绪等等。
典故出自唐朝宫廷,唐太宗体恤宰相房玄龄,欲为其纳妾,房妻不允,太宗无奈之下令房妻在喝毒酒与纳妾之间择其一。没想到房妻宁愿一死也不肯,将毒酒一饮而尽,却发现杯中之物是带有甜酸香味的浓醋。从此,吃醋便成了嫉妒的比喻语。
在豫西吃醋,倒不会有什么世俗的醋意,你看到的醋艺,尝到的就是吃醋,真正的不添加无勾兑水果柿子醋。现如今,生活在农村的大多数农家人,每年都会酿上一缸柿子醋,很常见。
一代一代传下来,大概在他们的生活蓝图中,酿柿子醋并不仅仅是手艺那么简单,也不因回归传统回归大自然为健康,他们,酿醋、吃醋、送醋,更多是情感的依托。我想,这就是柿子醋能作为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于千年不断的大道思想吧。-------贾氏贡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