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读书
读《自卑与超越》《无声告白》 ——最好的教育是帮孩子找到真正的自

读《自卑与超越》《无声告白》 ——最好的教育是帮孩子找到真正的自

作者: 夏末夏墨 | 来源:发表于2019-04-29 16:24 被阅读5次

    今天我就《自卑与超越》和《无声告白》这两本书,聊一下我对家庭教育方面的感触。

    我有两个孩子,都是男孩,就因为是两个都是男孩,经常被人调侃:

    “你生了一个儿子,还敢生啊?”

    开始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后来被调侃的次数多了,就自己琢磨出一套不失幽默的回答方式,我通常会自嘲式地回答:“唉!在丈母娘掌管天下的年代,我是一婆婆命,命不好啊!”

    当今时代,生女儿比生儿子吃香了,生儿子压力大,最大的压力就是购房压力,我倒没有这方面压力。因为我觉得只要我把孩子教育好,他们完全应该去凭借自己的能力去获得自己精彩的人生。

    身为一名教师目睹着学校里不同家庭里走出的不同孩子,难免会不断反思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从我的大儿子不到两周,我就开始培养他的读书习惯。

    之前参加了一个学习机构组织的“阅读100天”活动,有幸保留了哥哥读书的照片,整理了几张,倒还有些感动,小小少年,不论何时,置身何地,都能走进自己的书中,也算人生一件幸事。自认为对哥哥的读书习惯培养,算是成功的。

    可家庭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一些新的观点,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不断涌现,充斥在我们的生活里。

    很多教育培训机构不断涌现,来满足家长的育儿新需求,家长不愿放过每一种可能,不愿让孩子失去每一个机会。

    在这样的氛围里,担忧孩子掉队,算得上是中国家长的通病。怕被别人赶上,父母牟足劲向前,拖着孩子也要向前。

    我就曾经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在遇到一群极力培养牛娃的家长后,我焦虑了,我觉得仅仅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是远远不够的,也跟风给4岁的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但由于孩子稍微内向的性格,事与愿违,我收到的是接踵而至的挫败感。而孩子越不能达到我期望的要求,我就把孩子拽得越紧,而孩子的表现却越差。我陷入了恶性循环,我不得不开始思考,我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想我是为了让孩子拥有好的人生。那么,究竟怎样的人生算好的人生?又究竟什么会在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越想越迷茫。

    我开始读关于解读孩子的心理学书籍,虽然我不愿意承认,我读心理学的最初目的,不过是想把我所期望合理地安置在孩子身上,思来想去,大概也就是这个目的,不过是想让我们眼中的叛逆孩子顺从罢了。

    读了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我受益匪浅,我又有幸读了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其中有一章关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里面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让我感触很深:一个罪犯在犯有盗窃罪,第三次入狱后,他恰好成了心理学家的研究目标。在交谈的过程中,心理学家了解到他的童年很悲惨,他有一个酗酒,吸毒,和他一样没有正当职业,多次入狱的父亲。他有一个辛苦工作的母亲,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着这个家庭的花销。而且每次父亲喝得酩酊大醉,回到家里,都会把他的母亲暴打一顿。说到最后,他嚎啕大哭:“在这样的家庭里,我别无选择!”他似乎为自己的罪行找到了合理的解释,我们也不得不同情他的遭遇。然而随着深入了解,心理学家得知他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哥哥在描述家庭处境时,和弟弟完全一样,而且哥哥最后也说了同样的话,“在这样的家庭里,我别无选择!”不同的是哥哥是一名律师。

    看到这个故事,我不禁在想:我们一直在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即使互为双胞胎的兄弟俩在同样的家庭环境里,竟然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即使家庭环境恶劣,不也有能成为律师,实现人生价值的哥哥吗?再想到,多少子弟出自豪门,坐享受优秀教育,依旧纨绔。

    我不敢再执念于好的家庭教育决定美好人生的想法,也不能做到我培养我的,你不优秀你的这种佛系。我又一次陷入迷茫,虽然没有日思夜想,但这个问题就一直在那。

    直到这次准备聊书,第二次读起《无声告白》,我觉得我找到了最本质的答案。

    在这个家庭,哥哥内斯和妹妹莉迪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内斯考上哈佛的同时,莉迪亚则选择永远沉入了湖底。

    如果仅仅就这个结果,没看过这本书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误解,这个家庭一定在全力培养内斯,哈佛毕竟是世界级顶尖名校,而他们的父母全力培养内斯的同时也一定忽视了对莉迪亚的教育,而使这个15岁花季少女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可事实却恰恰相反,在这个家庭里,备受关注,反而是莉迪亚。

    已成为家庭主妇的妈妈玛丽琳为了实现自己未完成的医生梦想,努力培养女儿莉迪亚,期望莉迪亚能成为一名医生。玛丽琳对莉迪亚的教育算得上是所有妈妈要学习的活教材,从数学到生物,再到自然,从启蒙到具体学科,玛丽琳把莉迪亚的学习安排的细致而精彩,我真的想为玛丽琳点赞,家庭教育做得好了,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而内斯得到却是忽视,第一次和爸爸詹姆斯谈起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关于人类登月的话题,就被爸爸打了一巴掌,爸爸甚至砸毁播放人类登月节目的电视。妈妈给莉迪亚读书,而把内斯塞进被窝。去博物馆,只看带莉迪亚看骨骼,消化系统,而完全没有机会去看内斯感兴趣的星空馆。即使在内斯拿到了哈佛的录取通知书时,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父母的关注也一下被物理不及格的莉迪亚拽过去。

    在这里我不想否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是当弱化家庭教育的影响,双胞胎的哥哥依然能成为律师,内斯依然能考上哈佛,寒门依然会出贵子,那么一定有更重要的东西在支持着他们实现他们非凡的人生。

    不被支持,是什么让内斯依然优秀得发光?

    被极力培养,又是什么把莉迪亚一步步推入冰冷的湖水里?

    思考过后,答案竞出奇的一样,是梦想!

    不同的是,内斯的梦想是自己的,而莉迪亚梦想是妈妈的。

    内斯触电般地爱上航天,那种心底射出的深深的爱,不需要支持,照样拉不回地往前冲。而莉迪亚则成了实现妈妈梦想的牺牲品。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家是温暖,家是港湾,家像一只大手总能托起即使一无所有的我们。

    可家,有时候会是一个以爱之名设置的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

    我们一直在优质的家庭教育,就像莉迪亚的妈妈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培养孩子的机会,就像我之前一样,以为孩子的优秀,全靠我们培养,以为孩子的人生道路掌握在我们手上,可我们从未问过孩子要走的路。

    我们把一个个对生命自由渴望的孩子绑架在我们的梦想上,用选择性的口吻,给出名义上的自由,可我们渴望的选择却强烈得不用说,孩子都不得不选。

    孩子一直在活出自我与满足父母期待之间摇曳,跳入湖里,大概就是莉迪亚第一次真正勇敢做自己的选择。

    当然这是一个悲残的故事,这是一个悲伤的结局。难道期待就都会造就这样的结局,害了孩子们吗?不也有成就孩子的吗?可成就过后呢?

    北大才子在父母的期待下拥有了卓越的人生道路,可就是在这卓越的道路上,他却找不到方向。他辞掉多少人羡慕的高档写字楼白领工作选择送外卖。有人说他浪费了国家的培养,而我却看到了一股摆脱期待,活出自我的勇气,送外卖不是他的终点,他穿梭大街小巷时的所思所想一定和其他外卖员不一样,而这就是他寻找自我,活出自我的起点。

    香港29岁的搬运女工朱芊珮,因长相甜美走红,被媒体称为 “港版劳拉”。她被邀请参加一档相亲节目。一个男嘉宾面带窘迫地问她,能不能为了家庭换一个行业,朱芊珮淡然拒绝了。她说,从小别的女孩玩芭比娃娃,自己却只想要玩汽车、堆积木,爸爸带她去货运码头,她马上就对货运交通产生了兴趣。换一个行业可能找到合适的恋人,如果代价是永远丢掉自己唯一热爱的工作,她宁愿不要。

    这大概就是梦想的样子,梦想不一定非得是拯救地球,维护世界和平,不一定轰轰烈烈,高高在上 也不一定完美无瑕,梦想不过是我们做梦都想做的事,是我们一旦做就根本停不下来的事,是我们全身心投入,达到忘我境界的事,是即使存在阻碍,我们也不顾一切要完成的事儿。

    拥有梦想的感觉一定非常棒,不过,不用遗憾你曾经失去的机会,也不要抱怨自己遭遇的不公,只有你还没有不顾一切的勇气,其实,你就还没有梦想。

    谈到这里,我莫名的伤感,我在父母的期待下已经成家,已经有了一份稳定的职业,而我却还没有梦想。《无声告白》封面上的一句“终此一生,我们都要摆脱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有时开玩笑地和朋友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退休,啥也不干还有退休金拿。可当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一句话“梦想就是当你拥有无限的时间和金钱,你会做什么?”我才知道,我的梦想不是什么都不做,那我究竟喜欢做什么呢?

    我怀弟弟时,偶然发现我竟然会画画,虽然,因为当时考试和迎接二皓弟弟的出生,我不得不放下画笔,最后这幅《眸》,也就成了我的封笔之作,可那股拿起画笔画出喜爱的一切,欲罢不能的感觉,我不得描述,但深知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自心底流淌出的情愫。就像我也爱读书,也爱三毛,也爱写文字一样。

    从脍炙人口,急功近利地写,到不在乎有没有人读,想停便停,想写便写地。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些只能算兴趣爱好,算作梦想有些牵强,但前几天,我陪大皓哥哥,写“3”,我思考一下兴趣,兴趣分两种,一种是一见便知是心底挚爱,无关他人,无关万物,就是特别地爱,这其实就是梦想。但梦想是得之我幸,得之必大成,却并非人人能得的。这让我想到韩寒说过的一段话,他说他在国内赛车界算是非常优秀的选手,却不敢承认自己是最有潜质的,因为最有潜质的人可能根本没有机会接触赛车这个领域。遇见梦想大概就是这般吧。

    而兴趣还有另外一种,就是初见不爱,但做着做着,能从中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无关他人虚伪的夸赞,或者真诚的也好,而是要自己达到自己心中对这件事的一个标准。然后就会有不断做下去的兴趣。大皓哥哥开始是抵触写3的,他觉得他怎么写也写不太好看,但当我稍微指导他一下,他似乎达到了他心中写3的标准,一直说“我再试一次”“我再试一次”,他便有了继续写下去的兴趣。

    而读书,写文字,画画,兴趣也好,梦想也罢,这些像埋藏在我心里的种子,我在等,等它花开满夏。最近看到三毛的一句话,“情愿少吃一点,也不愿多赚钱了”我欢喜,在这时遇见这句话,若遇见太早,我定会难懂这份淡泊。就像有的人也会在东篱下采菊,一抬眼,也便是满眼南山,可又有谁能有陶渊明的那份悠然?而我遇见得刚刚好。

    回首过往,我走过自卑与张狂交织的少年时代,那个不配用一个好的词语来形容的我,在那个所有好的词语都难以形容的花样年华里,匆匆地走过,给认识我的每个人的记忆里留下一个黑点,这个黑点就是我。然而成为教师,为人妻,为人母,这一份份责任的背负,反而让我转变了看这个世界的目光,反而走下去的脚步越发轻盈。曾经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现在为我就是我,我已成我,欢呼呐喊。

    是呀!我不过是找到了自己,我又何必把我的孩子培养成谁呢?做他们自己,不是最好的选择吗?我想明白这些,也放松了对哥哥的自以为是的培养,把更多空间还给他,他的表现反而出乎我的意料。

    当我不非要求他画画要画得要像时,他竟然能开心地画出各种各样的怪兽。当我不非得让他照着图纸搭乐高,他完全能搭出虽然不完美,但是他独自设计的样子。当他和我聊起“数最大到多少”这个问题时,我明白他在思考数字的极限,当给他买了个地球仪,和他聊非洲挨饿的小朋友时,他竟然有救助基金会的简单概念,他能问人是由什么做,我说骨头,肉,血液等,他便刨根问到人类起源。这个小脑袋里思考的问题,比我要生拉硬拽塞给他的,有趣多了。我窃喜而感动,为我小小的彻悟,为他大大的自由。

    虽然他现在还没有他的梦想,但我会用余生陪他温柔而坚定地走下去,他想成为的模样,就是我要教育的方向。

    我们找到自己后,再帮孩子找到他们自己,这大概就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意义,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自卑与超越》《无声告白》 ——最好的教育是帮孩子找到真正的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gtu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