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了《自卑与超越》,顺藤摸瓜,今天接着读阿德勒的另外一篇名著:《儿童的人格教育》,主要内容在于《自卑与超越》的个体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实践运用。正如阿德勒所说,教育学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科学,在于它吸取和借鉴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而心理学如果脱离了教育功能,那么它将毫无意义。
今天学习的主要观点有:
1.客观事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对客观事实的看法。
因为,人格的整体及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不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上。主观看法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对事实本身的解读。所以,在同样的环境及事件中,不同的人各认以不同的方式来塑造自己,就会引发不同的态度及结果。
案例:凯撒初登埃及海波的时候,当时,凯撒刚登陆埃及海岸时,被绊了一下,摔倒在地,罗马士兵把这视为不祥之兆,如果不是凯撒(机智地)兴奋地张开双臂,激动地喊到“非洲,你属于我了”那么,罗马士兵肯定掉头返回了,虽然他们都英勇无畏。
2.童年时期的心理障碍将伴随其一生,除非后来能认识并得以纠正。
虽然儿童的感受力很强,但解读能力很弱,所以,需要对儿童进行情感引导,增强其解读能力,形成正确答案心理认知。
人格的统一性,想了解一个人的特定行为,一定要先了解其生活史,也就是他的生活背景,这就是人格的统一性。这就如同需要了解整个旋律与单个音符之间的关系。脱离行为者的人格来判断它的某一行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每个行为都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解释。比如,孩子之所以不想上学,是因为他追求优越的行为,没有转化为学校的要求。所以,老师的任务就是矫正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不良影响,促使他们为适应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并确保他们在社会的这个大乐队中和谐地“演奏”好自己的角色。谁脱离了与其同伴的社会接触,谁注定要失败。所以,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3.自卑感人人都有,儿童天生都有自卑感。这会激发想象力,以改善个人处境来消除自卑感,这就是心理补偿。自卑而超越是同一个事实的两面。
4.自卑的来源:一是生理缺陷,二是严厉管教,被忽视,体会不到爱,三是被溺爱。
5.社会情感在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
方法:仔细观察入学时的表现。儿童入学是其人生中最早和最困难的考验,因为学校是一个新环境,需要儿童做好与他人相处的准备。对于家庭教育的弊端,学校只是一个显示器,因为学校不完美会引发家庭教育的潜在问题。
6.认识儿童的整体风格,不是看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看其在环境中的行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二是职业,即如何投入和运用自己的一生;三是两性关系。
7.生活目标决定了生活风格,并反映在个人行动上,如合作进取,则他解决问题的行动就具有建设性,他就能够体会到幸福和快乐,同时也显示了其价值和力量。
8.行为往往来自于其内心的信念以及对客观事实的解读。很多孩子之所以犯错误,原因之一就是想成为众人注视的焦点。了解其真实处境,就会有更多的同情,就不会惩罚,惩罚也没用。
9.除了人格的统一性,人性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这种追求与人的自卑感有着直接的联系。被轻视和被蔑视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总是会唤醒人攀登高级目标的愿望,以获得补偿和臻于完美。我们可以从孩子喜欢的游戏故事和历史人物中,看出他们自我肯定的方向和自我肯定的程度。追求优越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追求优越具有一定的生物基础。
沉溺于妄自尊大的白日梦,总是强烈自卑心理的标志,这种心理驱使这些体验失望和遭遇挫折之人,在现实之外去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和陶醉,例如阿q精神。
另外,一些孩子总想着优于别人,把这作为努力的首要目标。这种儿童把他们的生命目标仅仅局限在超越别人,并由此而来安排他们的生活。有时候还会出现同一个班级的两个学生暗中较劲的情况。他们会既忌妒又羡慕,没有独立、和谐的人格,对集体生活不感兴趣,并以高傲的态度对待同班同学。因为他们总想着超越别人,总想成为众人瞩目的人物。
雄心过大的儿童,只关心最终的结果,即人们承认他的成绩,如果没有别人的认可和崇拜,他就没办法生活下去。这种心理依赖和过于看重别人评价的儿童,并不少见。
雄心过度的孩子之所以处境艰难,是因为人们常常以外在的成绩来评价他们,如果大人能以温和、关心和理解来对待这些孩子,他们就会表现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
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学校的作用,我们就会认识到,学校总是试图按照各个时代的社会理想来教育和塑造个体。也就是说,学校不能把自身视为目的。他是在为社会,而不是在为自己教育学生。如果孩子成绩不好,但是在其他领域能获得成功,老师应该把这种成绩当作教育的突破口。帮助孩子在精神领域打开一扇窗,鼓励学生在其他领域追求同样的进步。很多学生的心里障碍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学校把抽象的学业成绩,而不是把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社会目的作为评判标准。
从学生方面来看,这些障碍还反映了学生缺乏自信,因此,他们对优越感的追求便偏离了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因为这些对社会有益的活动中,他们难以获得他们所孜孜以求的优越感。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会怎么做呢?他会想到逃避,我们经常会发现这些孩子会做出一些特别的行为,如顽固和无理,这一行为自然不会赢得老师的赞扬,但却可以吸引老师的注意和其他孩子的崇拜,他们因此会把自己视为了不起的英雄人物。这些心理表现和偏离规范的行为,是在作为心理准备情况检验的学校中暴露出来,他们的根源并不都在学校,尽管他们却是在学校才露出端倪。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学校对于这些问题负有教育和校正的任务,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说,学校只是学孩子早期家庭教育弊端暴露的场所而已。学校校正的目的不是为了逃避,而是要面对和解决困难。
阿德勒的很多思想都被尼尔森所吸取。所以看了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再看《正面管教》,就有一种“原来如此”的畅快淋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