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但不是朱熹所谓的经和传两部分,也不是三纲与八目两部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的纲领、表现和目标,其实就一个“止”字。“止”是治学的根本,其他都是末。治学修身须明本末、始终。所谓“先后”,就是指本末和终始,本为先,末为后;始为先,终为后。本末先后又是相对而言的,知止为本,定为末;定为本,静为末;静为本,安为末;安为本,虑为末;虑为本,得为末。统而言之,知止为始、为本,得为终、为末。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欲平天下,先要懂得如何治理国家,治理国家的基础在于懂得如何治家,治家的根本在于修身。修身的根本是正心,去除私欲;去除私欲的关键是诚意,慎独,时时心怀戒慎恐惧之心;诚意、慎独的本质是将所知运用于日常实践,实践中最重要的则是事事反思对照,改过从善。
原文“欲明明德于天下”,即平天下,可见,明明德是自明而后明他,自明是修身,明他是教化,其主体可以是天子,也可以是圣人,平天下的根本是明明德,即思想上的,而不一定是领土的统一。
原文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在”和“先后”通用,说明后者只是前者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所以并没有朱熹所说的八目次第之义。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动词进行时,说明治学修身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一生的追求。曾子说这些话,没有从一个点到下一个点的意思。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不是特指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而是描述一种普遍状态,说的是天下的民风和政风。
以上是《大学》的第一部分,曾子得出结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是《大学》的核心内涵,全文的论述都围绕修身展开。
网友评论